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动词“完结”范畴考察与类型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25 15:32

  本文关键词: 动词 “完结”范畴 类型学 出处:《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往对汉语动结式VR的研究,都将其分析为因果或致使关系的两个事件性结构的组合,将补语R作为句子的第二谓语,重视R的谓词性质。但是两个事件结构的谓词句法组合及其组合规则都缺乏语言普遍性,而人类语言中动词的"完结"特征具有普遍性。我们考察了66种语言的"完结"范畴,发现人类语言只有词义整合、屈折形式、动前成分、动后补语和小句形式等5种形式,并提出"完结短语"假设理论进行统一的句法解释,动词"完结"意义的成分都投射出完结短语,区别只在于该成分是义素、词素,还是词,以及生成位置是语义层(词库)、形态层还是句法层。不同类型的语言,其动词完结范畴与其他语义范畴的表达方式具有正相关性。
[Abstract]:In previous studies of Chinese verb-resultant VR, it was analyzed as a combination of two eventful structures of causality or causality, and complement R was used as the second predicate of a sentenc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predicate nature of R, but the syntactic combination of predicates and the combination rules of the two event structures lack the universality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ending" feature of verbs in human language is universal. We examine the category of "ending" in 66 languages and find that human language has only word meaning integration, inflectional form and premotion compon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hypothesis of "ending phrase" for a unified syntactic interpretation. All the components of the meaning of the verb "end" project an end phrase.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component is a sememe. Morpheme, word or word, as well as generating position are semantic level (lexicon, morphological level or syntactic level).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verb ending categor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other semantic categorie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动词‘完结’范畴研究”(项目编号:13CYY066) 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编号:15YJ080601)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动词的“完结”范畴是一种语义范畴,对其思考源于两方面,一是汉语动结式的句法分析,一是动词的体貌研究。本文认为以往VR句法分析缺乏语言共性,重回R的语义功能,提出R表示动词的完结特征,并分析其在动词体貌系统中的地位;明确“完结”范畴的范围,指明相关研究的局限性,考察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文辉;动结式在几个句式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4年03期

2 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3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5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6 刘街生;;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7 吴茂刚;;近二十年来动结式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赵琪;;作用于自身的英汉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分析[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3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杨洁;;“V着(zháo)”与“V到”的替换条件及其动因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宗宏;现代汉语使因突显类致使构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何玲;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艳;现代汉语动结式“V错”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何晓敏;历时角度下动结式中动词、宾语和补语语序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李琳;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英语非常规动结式构建[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石婉;《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谭力;汉语动结式“一V一个R”的构式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姜灿中;汉语动结式的历时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张慧;“V走”结构多角度考察[D];延边大学;2016年

8 张立冰;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结式习得及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6年

9 万春兰;基于事件结构理论的现代汉语动结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吴华钊;“X死(了)”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63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63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8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