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沭阳方言的“待、搁、蹲”
本文关键词: 江淮官话 沭阳方言 待 搁 蹲 出处:《方言》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属于江淮官话的沭阳方言中表"在/从"的介词分两套,其区别在于"使然"与"非使然"。前者表示的所处/所从义含有"说话人使然、主客观可能性使然和施动者使然"。由其所构成的介词结构用于表持续体貌时也有"使然"与"非使然"之分。在汉语方言闽语、湘语、徽语、胶辽官话中可见同类现象。其中用于"使然"的一套介词或持续貌形式其来源可追溯到带动向义(如"放置/下蹲")的动词。
[Abstract]:There are two sets of prepositions in Shuyang dialect, which belong to Jiang-Huai dialect. The difference lies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usative" and "non-causative". The preposition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preposition structure is also divided into "causative" and "non-causative" in the Chinese dialect Fujian, Hunan and Huizhou. The similar phenomenon can be seen in Jiao-liao Mandarin, in which a set of prepositions or continuous appearance forms used for "making an appearanc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verbs that drive the direction of meaning (such as "place / squat").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壹引言沭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处在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上,除西北部小片地区讲中原官话,大部分地区属江淮官话区o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沭阳县城的方言,属江淮官话。沭阳方言中表示处于时间/处所的介词有三个:待[tel]、搁[ku3?d/k3?d]、蹲[t3nu]。这三个词都与普通话的“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中表示处所/时间的介词[J];方言;2004年02期
2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的持续体[J];方言;2007年02期
3 郑焱霞;;湖南衡山方言表示时间/处所的介词“在”和“放”[J];方言;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巢宗祺;;苏州方言中“勒笃”等的构成[J];方言;1986年04期
2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中表示处所/时间的介词[J];方言;2004年02期
3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的持续体[J];方言;2007年02期
4 罗昕如;;湖南方言中的“动词+动态助词+介宾短语”句型[J];方言;2008年04期
5 郑焱霞;;湖南衡山方言表示时间/处所的介词“在”和“放”[J];方言;2010年01期
6 张燕洁;;闽方言与粤、客方言持续体标记的比较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 施其生;;闽南方言的持续体貌[J];方言;2013年04期
8 郭辉;;淮北方言的副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夏俐萍;;汉语方言的完成持续体标记——以“路上停着一辆车”的标记类型为例[J];汉语学报;2009年04期
10 林素娥;邓思颖;;湘语邵东话助词“起/倒”的语法特点[J];汉语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宇;哈尔滨方言语法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亚冷;泉州方言程度副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爱宁;山东栖霞方言“好一个+VP”之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蓉蓉;荣成(人和)方言初探[D];苏州大学;2011年
4 殷润林;自贡方言语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俐;南通话词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伟;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7 栾瑞波;莱阳(石河头)方言初探[D];苏州大学;2008年
8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林颂育;闽南方言持续体标记的来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宝限;广东新会话动词重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中表示处所/时间的介词[J];方言;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中;余颂辉;;清代江淮官话抄本韵书《同音ug解》[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12期
2 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孙宜志;;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J];方言;2006年02期
4 顾黔;;从丹阳方言看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周元琳;;江淮官话庐江方言中的“得V”结构[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6 刘祥柏;;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7年04期
7 顾劲松;;苏北江淮官话古阴声韵字收m尾现象考察[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8 顾劲松;叶安琪;;苏属江淮官话n、l分混状况考察[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方环海;《古今中外音韵通例》与十九世纪的江淮官话音系──兼论该韵书对汉语官话语音史研究的价值[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10 郝红艳;江淮官话入声韵的现状[J];殷都学刊;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台湾民间方言之源流[N];海峡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海燕;江苏省北部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分界再论[D];苏州大学;2007年
2 邱磊;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石绍浪;江淮官话入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刘存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贡贵训;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吴语与江淮官话语音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吴芬芳;石门方言音韵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3 徐建;安徽太湖方言语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颖;江淮九江方言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何自胜;六安话语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正水;宿松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仇赛男;崇明方言来源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彩龙;信阳方言入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林达青;安徽枞阳方言“仔”和“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贡贵训;安徽怀远方音调查报告[D];宁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65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6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