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音中心主义——对汉民族文字性质的哲学思考
本文关键词: 汉语文字 文字学 语言哲学 语音中心主义 逻格斯中心主义 出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西方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表征,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而不是语言。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西方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在场先于而且优于不在场,说出的言语是在场,书写的文字是不在场,因此,言语比文字重要,文字是言语的奴仆。这种认为文字附属于口语、口语优于文字的观点,就是语音中心主义。尽管中西方学者、知识分子以及政治家们可能并不了解或接受这些语言理论,但他们在汉语文字性质问题上的看法,与这些理论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对认识汉语文字的性质以及制订语言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语音中心论的兴起分析其在历史上对汉语文字研究的影响,以及中西学者关于汉语文字的持久争论,可以揭示其如何影响了对汉语文字性质和特征的理解以及语言政策的制定,并进而为准确把握汉语的本质提供认识论方面的概念性思考。
[Abstract]:The western language theory holds that language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ought and that words are only a record of language, not language.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is theory is the logos centrism of the West: the presence is prior to, and superior to, the absence, and the utterance is the presence. Written text is not present, therefore, speec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riting, writing is the servant of speech. This view that words are subordinate to spoken language and spoken language is superior to writing is phonological centrism. Although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ians may not understand or accept these theories, but their views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incide with those theorie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language policies. From the rise of phonological centrism,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history, as well as the long-lasting debat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on Chinese characters. It can reveal how it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language policies, and then provides epistemological conceptual thinking for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分类号】:H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顾明栋;郭建平;;西方语言哲学理论是普适性的吗?——中西关于汉语汉字悬而未决的争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远明;;汉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文字研究的初步设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黄德宽;汉字构形方式的动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沙宗元;百年来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关于汉字结构研究的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朱志荣;商代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左杉;;现代汉语词和词汇的定义问题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代玲;;马氏文通与助字辨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薛静;;浅析汉字的起源及其产生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9 张德新;;论沈兼士的文字起源说对中国文字学的贡献[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10 罗葳;李霖;王忠伟;;中国原始时期社会生活管理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胡志明;;释读“书画同源”——对汉字与绘画在起源上的关系的一点看法[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志荣;;商代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5 李继凯;;人生如沧海翰墨蕴乾坤——再论郭沫若与书法文化[A];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郭沫若与文化中国[C];2013年
6 李洪智;高淑燕;;汉代草书在汉字史上的地位[A];美术学研究(第1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静;东汉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毕秀洁;商代拝器挊文的整理,
本文编号:1524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52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