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域映射下时间隐喻的认知分析
本文关键词: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南大学》 2005年
在跨域映射下时间隐喻的认知分析
宋欢
【摘要】: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是我们对外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大认知工具。现代隐喻学研究表明: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隐喻是“语言无处不在的原则”(Richards);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方式,即隐喻概念(Lakoff)。本文同意以上对隐喻的观点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时间隐喻进行了分析。将时间隐喻提升到认知的层面来分析,实际上深化了我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本文中,作者首先回顾了历史上四种对隐喻的不同观点,即亚里士多德观点,传统语言学观点,Searle的语用学观点以及互相作用理论观点。因为这四种观点没有阐明隐喻在人类概念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作者从而引出了认知语言学观点,并在对该观点的阐述中得出结论—隐喻即是抽象的推理,是基于空间概念的意象图示的隐喻投射。本文接着从三个方面—词汇,语法和语料展开对时间隐喻的相对系统的认知分析(首先从词汇层面的分析分出两类时间隐喻—“本体时间隐喻”和“空间运动时间隐喻”,并提出了相应的认知模式;然后讨论了时间隐喻在语法层面的延伸,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态间隐喻映射关系;最后从语料的定量分析角度讨论了各个认知模式的应用频率),从而为认知语言学的这一观点“人类的抽象推理总的来说是隐喻性的,并且普遍的认知推理是存在的”(Lan Chun),提供佐证,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开篇目的。最后作者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本文所做的研究只是认知科学对人类概念化进行研究的长途中的一小步,希望能为今后隐喻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H0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2 宋德生;Be going to结构的空间映射及其语法化图解[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3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4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5 沈家煊!100732;认知语法的概括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6 李国南;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认知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7 张权;英语将来时间表达手段的时间结构分析及其语用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8 文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顺;语法和词汇关系的共时与历时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冯军伟;;假设连词“哪怕”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米海燕;;新世纪中国英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对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8年(2000-2007年)的统计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明敏;;论明清时期副词“白”的进一步虚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殷猛;;认知语言学视阀下的“教练式”英语阅读教学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王培敏;;“来+VP”的语义特征与演变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齐继凤;;认知差异与英汉互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廖健;;语法隐喻中名物化的功能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石锓;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夏宇;谢婕妤;;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思明;;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林芳;;从认知角度看英汉科技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淑娥;;论语气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裴振霞;;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的语法隐喻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牟云峰;;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邵朝霞;;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石化”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莹;美国公共政治演说中的隐喻现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黎昇;立法语篇权力关系研究:批评性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万正发;论体验哲学观对翻译认知能力的阐释[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尚旭;英语商业社论的人际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3 张权;论指示词语的影射现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6 沈家煊!100732;认知语法的概括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7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8 沈家煊;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2期
9 易仲良;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10 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晶芝;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年04期
3 黄珊;;试析英汉网络新闻中的概念隐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4 邢丽娟;;多义词的隐喻机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8期
5 赵学政;刘瑶;;介词beyond原型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映射[J];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杨梅;;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罗茜;;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相似性[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周莉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刘丰;;认知语言学实验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关系——以英汉时间隐喻研究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谢佳辉;;从认知角度看朱自清作品《匆匆》中的时间隐喻[J];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杨海;[N];西藏日报;2001年
5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N];光明日报;2006年
6 特级教师 李增福;[N];山西科技报;2002年
7 张青;[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王宏;[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9 赵世开;[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侯青;[N];国际商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郑璇;上海手语非视觉概念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6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欢;在跨域映射下时间隐喻的认知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2 张华敏;隐喻认知机制下的英语象名词抽可数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小玮;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英语经济语篇中的隐喻[D];东华大学;2007年
4 许丽梅;指示投射的认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菲;英汉时空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丽娟;公共语篇隐喻脚本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7 张伟华;汉语通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晓凤;英汉经济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顾春江;庞德《回击》中隐喻意象的合成空间阐释[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王丽丽;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幽默语言[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5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