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 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 语篇 语篇衔接 语义分类 汉俄对比 出处:《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汉俄语副词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复杂而又研究得不够充分的词类,近年来随着功能语法的发展,副词在语篇架构、交际沟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副词语篇衔接功能给予高度关注。本文着眼于汉俄语中具有关联衔接功能的副词及副词性成分,尝试提出"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的概念,并从语法、语义、语篇功能的角度展开对比分析,探讨两种语言中副词性衔接手段的共性与差异,进而从汉俄民族心智、思维模式、哲学观念及审美取向等层面出发,发现两种语言在认知世界的规律方面反映出的"民族世界观"的不同。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还没有确立系统的理论框架和详细的语义分类,尤其针对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的汉俄对比更是缺少全面的分析与探究。因而完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的体系、明确副词性衔接手段的语义分类、探究汉俄两种语言中此类衔接手段的异同之处即成为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受到汉语中依照某些副词的连接作用划分出"关联副词"亚类的启发,本文试图将散落在俄语语法各个层级的副词性手段按照关联功能划分为一个类别,并将其与汉语中具有语篇连接功能的副词性手段进行对比,探究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的共性与差异。2)从"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角度审视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点,尝试从民族性层面探索语言现象共性与差异产生的原因。本文运用观察、描写、归纳、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来自国家语委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俄罗斯国家语料库、汉俄双语文学翻译作品及其他途径的真实语料,从而达到对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进行语义分类、比较二者在语法、语义、语篇功能层面异同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进行范畴的界定及语义的分类,促进汉俄衔接理论及语法体系的完善;通过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在语法、语义、语篇功能层面的对比研究及异同原因分析,为对外汉俄语教学中的言语交际及写作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持,对汉俄语学习者加深对汉俄民族性的认识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本篇论文由前言、正文四章、结论和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前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新意、理论及实践意义等内容。第一章介绍了中外学者对"语篇"概念的认识理解,阐明了本文采纳的"语篇"概念的定义及其范围。采用归纳描写的方法,梳理了中外语篇衔接手段与句际关系研究的基本概况,明确了副词是衔接语篇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出"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的概念,并按照句法结构和逻辑语义的标准,对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汉俄语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二、三章在对汉俄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意义的角度出发,即在功能的视域下,为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分类,将汉语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划分为表示条件、结果、解释、时顺、加合、转折、断言关系七个类别,将俄语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划分为表示时间、空间、因果、评议、比较、补充关系六个类别。第四章从语法、语义、语篇功能三个层面对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尝试结合两个民族的民族心智、思维模式、哲学观念及审美取向对汉俄副词性衔接手段的共性与差异做出解释。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结论如下:1)衔接是语篇最基本的特征,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是实现语篇内部连贯的重要外部途径。2)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可以表达上下文间丰富的语义关系,汉俄两种语言中副词性衔接手段所涵盖的语义关系范畴具有很高的重合率,即都传达思维逻辑关系、客观事理规律和主观评价推论三大层面的语义,这也反映出通过语言认知世界的规律在民族之间的普适性。3)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之间存在着共性与差异,这不仅受到两种语言语法规则、表达习惯的影响,更是不同语言"民族世界观"层面的深刻反映。参考文献中罗列了本文中引用文献的出处。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the cognitiv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rammar , semantics and discourse functions .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 discourse " i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 and giv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subsidiary parts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5;H14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潇潇;;中英语篇衔接手段差异研究[J];黑河学刊;2010年02期
2 李会琴;;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衔接手段探析[J];价值工程;2011年01期
3 卫丽;;浅析《水中人》的语篇衔接手段及其功能[J];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胡先兰;;语篇衔接手段在汉译英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2年63期
5 刘华;语篇衔接手段与汉译英[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张宁;;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J];镇江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7 齐丹媛;张文英;;英汉替代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技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黄晓丽;;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以小说《一件小事》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9 左岩;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10 唐静;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雪飞;汉英交传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D];黑龙江大学;2016年
2 韩畅畅;英语科技论文语篇衔接手段的汉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婷婷;汉俄副词性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4 张琦;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D];汕头大学;2008年
5 王肖丹;汉语语篇衔接手段在不同语体中的差异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芳;汉维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7 朱昱;英汉互译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袁莉莉;《阿Q正传》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潇潇;《围城》原文与英译本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D];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张玲英;中美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43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54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