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维吾尔诗歌韵律研究
本文选题:新世纪 切入点:维吾尔诗歌 出处:《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人类艺术文学之母—诗歌具有和声及相应规矩,此特点使她区别于叙述作品。使诗歌具备和声的因素不少,但韵律是其中最关键。它会能够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艺术性。虽然韵律是诗歌领域的共同现象,但随着各时期人类对艺术和押韵的认识的更新,而会更新。但维吾尔现当代诗歌历史,还没有有过专项研究。如可说有,那不但概念模糊未统一,而且押韵类别,押韵艺术类别,押韵形式类别等这三个的区别都没有搞清;同一个类别的称呼都不同。达到任何一个高度都有相应的指导理论。意识到此点的古典长辈诗人早已建立诗歌创作有关的指导原理和评价标准,并创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创造了先进模范作品,但现代没有。在此论文,指出在以前的研究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之外,结合古典传统,以模范带头诗人创作作品为对象,对新世纪维吾尔诗歌中的押韵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科学的研究。本论文的内容包括绪论,四章主题内容和结束语。绪论部分介绍本论文题目的选择、意义、研究对象,题目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方向,题目研究的难点和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主要押韵从广义狭义两方面讲解,并研究韵律来源,韵律的审美效果,韵律在诗歌中的地位、作用及限制性。第二章引出新世纪维吾尔诗歌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并存在的问题;主要研究新世纪维吾尔诗歌个韵律特点,韵律类别等。第三章研究新世纪维吾尔诗歌的韵律艺术、韵律艺术类别、韵律形式及诗歌形式。第四章简单介绍高唱回鹘时期和察合台时期维吾尔诗歌的押韵标准,同时议论继承押韵传统与创新情况,并对押韵的未来状况和倾向提出了猜想。文章结束语指出此研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弱点,并指出本领域的研究空虚。
[Abstract]:The mother of human art literature-poetry has harmony and corresponding rules, which distinguishes her from narrative work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make poetry have harmony. But rhythm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t can increase the musical and artistic nature of poetry. Although rhythm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field of poetry, with the renewal of human understanding of art and rhyme in various periods, But there is no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Uygur poetry. If there is, not only the concept is vague and not unified, but also the three distinctions of rhyme category, rhyme art category, rhyme form category and so on are not clear. There are different forms of address in the same category. There are corresponding guiding theories at any height. The classical poets who realize this point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th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have strictly followed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dvanced and exemplary works have been created, but not in modern times. 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n addition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previous studie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classical tradition,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creation of works by exemplary and leading poet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study of rhyme in Uygur poetr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contents of this thesis include introduction, four chapters and concluding remark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roduces the choice of title,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topic,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difficulty of the topic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in the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explains the rhyme from two aspects of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and studies the prosodic origin,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prosody,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yghur poetry in the new centu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mainly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prosody of Uygur poetr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prosody art, the prosodic art category, the prosodic form and the poetic form of Uygur poetry in the new century. Chapter 4th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hyme standards of Uygur poetry in the period of high singing Uighur and Chahetai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of rhyming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a conjecture about the future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rhyming.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weaknesses of this research, and points out the emptiness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克;;诗歌的命运[J];诗探索;2005年01期
2 吴投文;;当前诗歌症候分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4期
3 李小艳;刘黄娟;;高校校园诗歌的生命力探究——以武汉市12所本科高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4 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J];语文建设;2013年14期
5 岳鈒;大跃进诗歌概述[J];唐都学刊;1997年03期
6 丁宗皓;;诗歌是一场与生存的对话——第三届辽宁省文学奖诗歌奖述评[J];诗潮;2003年06期
7 吴星;90年代诗歌对现代诗歌传统的消解[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罗文军;诗歌解读的回溯与延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王昌忠;在精神的乡土上——试论“两栖人”乡土诗的诗歌意绪指向[J];当代文坛;2002年01期
10 梁艳萍,余艳波;当下湖北诗歌的审美态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俊明;;诗歌伦理与深入当代[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2 龙扬志;;什么是诗歌伦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3 杨志学;;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冯雷;;论屠岸的诗歌形式探索[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卉;;在华夏文化中追寻、彷徨与迁徙——南方狼近期诗歌评析[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刘亚明;;把平凡的事物引入诗意的语境和空间——宋晓杰诗歌近作浅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郭蓉;;乘着诗歌的翅膀飞翔——浅谈初中诗歌教学的多重作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8 郑成志;;诗人和诗歌对什么负责——对近年“民生”诗歌的一种思考[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国柱;;新花绽放中国风—中国诗歌形式成功地进入世界语之回顾[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宁;;美丽的中年情怀——宋晓杰近年诗歌散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文;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N];人民日报;2013年
2 吴刚 (达斡尔族);展现少数民族诗歌的辉煌成就[N];文艺报;2013年
3 ;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N];青海日报;2014年
4 续鸿明;诗歌出版缘何冷清[N];中国文化报;2004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孟迷;诗歌原本属于寂寞的行列[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刘殿芳;敢为诗歌独辟蹊径[N];文艺报;2013年
7 李尚荣;诗歌应着眼终极关切[N];文艺报;2012年
8 ;诗人应展开更丰富的自我[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撰稿 本报记者 何晶;建构一座城市的高端智力生活[N];文学报;2014年
10 隐石;黔东当下诗歌小议[N];铜仁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士觉;古越汉诗史述及文本辑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于英丽;隋代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5 周露;巴拉丁斯基哲理抒情诗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肖献军;唐洞庭湖诗和太湖诗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坎坷;符号学视域下的诗歌隐喻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4年
2 刘琚;论巴巴拉·盖斯特诗歌中的抽象表现主义特色[D];东南大学;2015年
3 阿布都艾尼·图尔;新世纪维吾尔诗歌韵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4 杜梅;语言、诗歌与创新:玛乔瑞·帕洛夫《诗学新解》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玲玲;诗歌中的象似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王怡萱;中学外国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朝乐门;阿尔泰诗歌浅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李清霖;民族融合视阈下的北魏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9 张晶晶;“文革”时期诗歌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向朝;湖湘文化与1980年以来的湖南诗歌[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3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1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