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的“语境观”
本文选题:认知语法 切入点:系统语境 出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依据认知语法对语境的分类,探讨了各类语境对实际用例(actual usage event)语义概念化的作用。系统语境借助规约单位,对用例做出范畴化判断。情境语境利用言/听者、说话的时地、交际目的意图、文化背景等情境因素,对用例的语义概念化起到补足、支撑等作用。组合语境利用上下文等语言的内部组织结构所提供的信息,对用例进行阐释、限定和支撑。基于语境的功能,我们尝试将认知语法的语境观概括为:语境不仅是语义(语用)的,而且也是语法的。语境是语法和语义赖以生存的基础。认知语法的"语境观"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语境观;一个以"认知"为基础的语境观;一个"基于用法"的语境观。
[Abstract]: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text in cognitive gramma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various contexts o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ctual usage events in practical cases. The systematic context makes categorization judgments on use cases with the help of prescriptive units, and situational context makes use of words / listeners. The contextual factors, such as speech tim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 on, complement and support the semantic conceptualization of use-case. The combinational context use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language such as context to interpret the use-case. Based on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we try to generalize the context view of cognitive grammar as: context is not only semantic (pragmatic), It is also grammatical. Context is the basis for the survival of grammar and semantics. The context view of cognitive grammar is a "trinity" context view, a context view based on "cognition" and a context view based on usag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名词指称义的情境植入理论研究”(13BYY002) 河南省教育厅高等院校社科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3-YXXZ-17)
【分类号】:H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辉;“语境”断想[J];文艺评论;1997年06期
2 韩恩娟;;语境理论发展概述——静态语境观与动态语境观评介[J];考试周刊;2007年46期
3 王建国;从翻译研究看关联理论语境观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1期
4 李更春;;语境理论发展述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刘金玲;;传统语境观与认知语境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5期
6 唐宇;;对关联理论语境观的动态解读[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7 李国超;;关联理论下翻译的语境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4期
8 房红芳;;语境理论的发展渊源[J];文教资料;2010年22期
9 韩彩英;语境本质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05期
10 潘恒;;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强;;Langacker活动区分析说的提升解释反诘[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刘玉梅;;诗歌语篇的认知语法分析——以 William Blake 的“London”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齐振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认知语法理论的入门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峙含;系统语境观下的“很N”构式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平;论接受语境及其语境差[D];广州大学;2006年
3 于苗;基于意义协调理论的语境动态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高俊丽;言语交际中语境的动态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明;关联理论语境观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6 王丽群;语境移位及其语用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凤丽;语境及其交际主体价值[D];吉林大学;2012年
8 温茹;认知语法视角下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陈晓中;认知语法框架下对具有动态的自主/依存不对称特征的语法范式的相关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赵虹;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19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1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