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式功能为基础的英汉乏词义结构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乏词义结构 切入点:构式功能 出处:《外语教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构式功能为对比平台,从"宾语修饰"、"宾语聚焦"、"社交指示"及"语篇发展"四个方面对英汉乏词义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英汉乏词义结构均发挥"宾语修饰"和"宾语聚焦"的功能,但在实现"社交指示"和"语篇发展"功能时,英汉语呈现出差异性。研究表明,对于乏词义结构,依托构式功能的平台不仅能阐明其语义—语用属性、探发其在英汉语中实现方式的异同,也利于查究这类结构的认知功能理据。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trastive platform of construc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eaning structure of the spe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four aspects: object modification, object focus, social deixis and discourse development.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the functions of "object modification" and "object focusing",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en they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deixis" and "discourse development". The platform based on construction function can not only clarify its semantic and pragmatic properties, but also probe in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its re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also help to find out the cognitive functional motivation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乏词义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1CYY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6;H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李桂梅;;形式动词句式的表达功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3 张媛;;“动+个+形”的认知探析——构式语法与认知语法的互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孟小宇;;象似性理论对于英汉定语位置异同的解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陆彦;;静态与动态在翻译中的转换——《曾达的囚徒》英译汉浅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俞珏;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罗国青;;语言学角度的《呼啸山庄》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郑安文;;法律英语的指称特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彭君;;英汉构词法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张桐赫;;主语省略现象的日汉对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刘华;;浅析中国英语词汇层面上的文化身份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陈林;;英汉喜悦情感隐喻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苗立强;;英语学习中的一朵奇葩——回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温海花;;论中介语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4 黄金德;;浅谈汉译英中的重复指称及其处理方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于强福;;政论文体双向平行语篇指称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廖梦南;;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转向研究[A];语言·跨文化交际·翻译[C];2010年
7 董双印;;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述评[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8 齐珂;;“赞扬表现”言外之意的中日对比研究——以访谈为考察对象[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1年刊[C];2011年
9 由迪思;;语用比较在英日双语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日美文化比较为例[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人文社科与教育学分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江玉娟;论中文企业简介的英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姝;从主述位理论看汉语政治报告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梁静;汉西数词对比分析及汉语数词的西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建林;基于语料库的国际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梁元;中国民众外语态度及使用十省市调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谢应光;;语言研究中的离散性和连续性概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刘龙根;语力概念与意义表征[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3期
4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5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年01期
6 Teun A.van Dijk;施旭;;社会认知、社会权势与社会话语[J];国外语言学;1991年03期
7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心智哲学[J];国外语言学;1994年02期
8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9 张韧;;关于词类本质的一个动态认知视角[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10 邓媛媛;廖巧云;;“V+个+VP”构式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刁晏斌;虚义动词论[D];南开大学;2004年
2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伟;;乏词义结构的认知及功能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1期
2 仇伟;;认知维度的英汉乏词义结构研究[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3 胡佳佳;;英语乏词义结构认知及功能特征研究综述[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年02期
4 邢向东;;词义褒贬新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5 郝斌 ,展凡;词义结构与词的翻译特点[J];中国俄语教学;1987年03期
6 周光庆;;汉语词义结构的新思考[J];荆州师专学报;1991年03期
7 杨端志;论词义与词的区别[J];文史哲;2000年02期
8 张法科;邵新光;;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功能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隐喻构建机制[J];外语教学;2012年03期
10 李锡胤;多层次反映词义结构──谈《俄汉详解大词典》的释义特点[J];辞书研究;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郝斌;;词义结构中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模艳;词义变化属性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2 闫英敏;词义教学的汉英对比[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28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2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