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为他者”角色构建下的批判医疗话语分析
本文选题:医患关系 切入点:拟剧论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根据2015年5月28日最新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2014年调研结果显示:25.79%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言语暴力,13.07%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医患纠纷事件不绝于耳,《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以及诸多网站论坛如人民网、丁香园纷纷报道过中国医患暴力冲突事件,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民生关切的热点之一。在医患关系方面,国外研究已有一定积累,国内的医患话语研究,大多以国外研究范式为蓝本,从机构话语,医患权势不对等为研究切入点,却鲜少从医患双方自身心理角度出发,基于医患互动话语本身出发寻找身份对立潜势。笔者基于上海两家医院展开实地田野调查,研究探索以下问题:医生与病人在建立自身身份时是否存在前后台的构建差异?这种差异如何在话语表征中体现出双方心理距离的改变?他者意识如何在医患群体认知中表现?本研究运用拟剧论的角色视角,将日常发生的医疗互动行为视为社会背景下的一场医疗场景戏剧。医院作为戏剧舞台,医生群体和患者及家属群体为两组剧班,在医疗接触互动过程中,彼此互为观众。从中发现医生和病患群体自我前台与后台的身份认同差异。结合认知批判话语分析,从语境的形成发展,描绘话语参与者基于个体知识及其所处群体文化意识的认知,于微妙的语言现象中揭示人际互动立场,提供由点(语言现象)及面(社会现象)的解读。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atest White Paper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Physicians issued on May 28th 2015, the results of the 2014 survey show that 25.79% of the medical staff have been subjected to verbal violence and 13.07% of the medical staff have been physically injured. Doctor-patient disputes continue to occur. Yu ear, Lance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many web forums such as people's Daily, Cloves have reported on violent conflict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spots of social and livelihood concerns. In the field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 foreign studies have accumulated, and domestic research on doctor-patient discourse has accumulated. Most of them are based on the foreign research paradig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the unequal power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but rarely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of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two hospitals in Shanghai,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own identities? How does this difference reflect the chang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the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How does the consciousness of otherness manifest in the cognition of the doctor-patient group? Using the role perspective of drama theory, this study regards the daily medical interaction as a medical scene drama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hospital is the theatre stage, and the doctor group, the patient and the family group are two groups of drama classes.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contact interaction, they are each other's audience. The differences of self-identity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 groups are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contact. The cognitiv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xt. The description of discourse participants is based on individual knowledge and the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group in which they live, revealing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positions in subtle linguistic phenomena and provid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points (linguistic phenomena) and facets (social phenomena).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0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D. Schiffrin ,D. Tannen ,H. Hamilton ,马博森;《话语分析手册》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4期
3 苏海燕;;国内话语分析研究概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戴健;;话语分析新动态——新书综述[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5 郑东升;;话语分析必然走向批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6 成晓光;;作为研究方法的话语分析——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7 黄会健;冷占英;顾月秋;;话语分析的建设性转向——从批评话语分析到积极话语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8 彭建蓉;林俐;;价值观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5期
9 陆恩;;国外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10 张文莉;;对话语分析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静敏;;活跃在法律实践领域的话语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阎志刚;;从管制到服务:对农民工公共政策及其问题的一种话语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鲁曼俐;;话语分析与外语听力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5 徐晓叶楠;林丹华;;“神奇的心灵捕手”:对华语影视作品的心理医生形象建构策略的话语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华;;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史晓霞;;论改善医患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申敏;杨继平;;医生对医患关系的态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高玲;杨苗;;患者对医患关系的态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雁;王艾;;加强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刘津;多向度的话语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2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4 美国加州洛杉矶Loyola法学院教授 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学会第五任主席 皮特·逖尔斯玛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黄萍 译;语言理解之于司法体系至关重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评论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N];解放军报;2007年
6 冯立中;百姓对医患关系评价通情达理[N];健康报;2007年
7 沈铭贤;“拒签事件”拷问医患关系[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记者 孙鹏飞;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N];平顶山日报;2008年
9 于晓波 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佳大第五临床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贯彻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N];佳木斯日报;2009年
10 童星燕 王浩野;“医患关系办公室”该不该设在医院里[N];中国社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分析[D];武汉大学;2014年
2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3 苗莉;医患矛盾产生的心理机制及缓解策略初探[D];西南大学;2015年
4 阳欣哲;媒体传播对医患关系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彭红;医患博弈及其沟通调适[D];中南大学;2008年
6 宋发彬;基于医患关系的医务人员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吉;“互为他者”角色构建下的批判医疗话语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
2 陈玉娟;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晓雯;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初中科学教科书话语分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青;“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反腐新闻的话语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段羽佳;医疗改革的媒介镜像[D];山西大学;2015年
6 王楠;从话语分析角度对中美国家领导人讲演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文青;事故报道语篇的积极话语分析:评价理论视角[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维康;对《人民日报》中女军人新闻的话语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9 方玲;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基督教在华赈灾报道评价分析[D];贵州大学;2015年
10 王炫容;从话语分析视角看电视“两会”报道中的话语建构[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7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2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