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蛮”词义扩展的认知语义学分析——“蛮”的变与迁之一

发布时间:2018-03-23 00:06

  本文选题:“蛮”地名 切入点:蛮-勐体制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蛮"音侗台语地名对南方边疆民族志有独特史学价值。通过研究西双版纳、曼谷和番禺中"蛮"一词的本义及语义扩展,发现三者均保留"村社"本义。"西双版纳"的"版纳"是"稻作村社群落",是赋税治理单位;其次,原始台语"村社"的词义扩展到微观层面的"家人"、"家"、"房屋",进而拓展到更大所指如"城"、"琅"、"勐";最后,"蛮"是元结构,驱动了村社稻作共同体的进化过程,由单一"村社"扩大到"国家"的。而"蛮-勐"概念化了"蛮"这一变与迁,其实是因"迁"而"变",记录对家园概念的认知剧变。
[Abstract]:"Man" has unique historical value to the ethnic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frontier. By studying the meaning and semantic extension of the word "Man" in Xishuangbanna, Bangkok and Panyu, It is found that all three retai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village community". "Banna" of "Xishuangbanna" is a "rice village community", which is a tax administration unit.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aiwanese word "village community" extends to "family", "home" and "house" at the micro level, and then to the larger terms such as "city", "Lang" and "Meng"; finally, "Man" is a meta-structure that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of rice as a community. The concept of "Man" and "Man" is actually "changed" because of "moving" and "changing", recording the cognitive upheaval of the concept of home.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壮泰族群迁徙史的化石符号——地名学与Barlow的记录互证研究”
【分类号】:H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林;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新视角——《走近认知语义学》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2 邓云华;;第一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会议纪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陶丽;周福娟;苏晓军;;第二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纪要[J];外语研究;2008年03期

4 陶丽;周福娟;苏晓军;;第二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纪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第三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会议通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赵慧珍;韩戈玲;;浅析认知语义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在习语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7 张晓东;周长银;齐振海;;认知语义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第三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余小强;;第四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会讯[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9 瞿桢;;从认知语义学看动物名词的隐喻[J];青年文学家;2011年02期

10 蒋勇;分解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馥芳;;认知语义学对词典经典意义观的挑战[A];辞书论集(二)[C];2012年

2 孙毅;;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Model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毅;;真实条件、认知语义与隐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春燕;中日移动动词的认知语义学对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认知语义学视角下英汉新词中名名复合词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卢水林;多义词的认知语义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旭;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义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朝千;从认知语义学角度来看【dasu】的多义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欣;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吴沂;认知语义学指导下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创新[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宋洁;基于认知语义学原理的英语词汇教学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刘建珍;隐喻话语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蓉;对复合动词后项成分多义性的认知语义学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50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50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4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