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语言中的“来”和“去”
本文选题:来 切入点:去 出处:《中国语文》2015年01期
【摘要】:"来"和"去"描述了相对于说话者相反的位移方向,构成指示意义的对比。本研究考察儿童早期"来"和"去"的使用情况,探究其对空间指示意义的理解,并回应尚存争议的习得时序问题。通过分析一名普通话儿童(0;10-2;0)的自然语料,我们发现儿童在两岁前即已理解空间指示意义,但"来"和"去"在儿童话语中具有不对称性。研究表明单纯的指示意义不能决定习得时序,成人输人、空间上的认知和语用因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Abstract]:"Come" and "go" are described with respect to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of the speaker,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children's early "come" and "go" is used, to explore their spatial deixis meaning acquisition, timing issues and respond to the controversi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Mandarin speaking children (0; 10-2; 0) of the data collected, we found that children in two years ago has already understand the spatial significance, but "come" and "go" with asymmetry in children's discours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no indication of simple meaning of the acquisition decision timing, as people lose, cognitive and pragmatic factors also play sp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文系;
【基金】:杨小璐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儿童语言中的句法范畴与短语结构”(11BYY080)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项目“早期语言发展中的句法范畴”(2010WKYB018)的资助
【分类号】:H19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齐沪扬;;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4期
2 邹立志;周琳;程莉维;;普通话早期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以“上、下”两组趋向动词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凌;;补语“起来”的隐喻认知过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童小娥;;从认知表征看补语“下来”、“下去”的不对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陈玮;;马庆株语义语法研究成果及方法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马梅玉;;古汉语“往+NP+VP”与“VP+往+NP”的差异[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杨紫娟;;“VP+去”格式与“去+VP”格式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6期
7 张吉红;;对“V起来”结构整体及其中“起来”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1年09期
8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的语言表达[J];对外汉语研究;2010年00期
9 弓月亭;;“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趋向补语统计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郭红;;时间助词“来_4”和“以来”辨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谢茹;;试析三个不同的“来”[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邓杉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3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昕;汉语“接下来”和“接下去”及其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赖明辉;鸠摩罗什译经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毛雪蓉;现代汉语“来”的分布及用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士超;基于语料库的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认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河斗振;汉韩运动动词事件框架表达的对比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10 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D];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1656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5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