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重叠音系的分布形态学分析
本文选题:词库主义 切入点:分布形态学 出处:《中国语文》2017年02期
【摘要】:本文指出词库主义的词库音系学分析无法处理汉语重叠中复杂的音系-形态交互,并首次用反词库主义的分布形态学来解释汉语重叠的各种晦暗现象。本文指出重叠是特定语义特征触发的形态操作或次生说明阶,词根先复制再合并;汉语动词、形容词重叠属"词根+词根"的复合,是语素或词根的重叠。名词和少部分形容词重叠则属派生,复式可看成指小后缀。依据分布形态学,本文提出非显性、循环性功能语类v诱发的轻声调整规则,以解释形容词和动词重叠复式声调的不同,又用词内语段理论解释了"动词叠词+宾语"中的复式两读现象。汉语的非宾格vP是语段,其中心语TRANS将调整性轻声规则的诱端和靶端分隔在不同语段。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lexicon phonological analysis of lexicon can not deal with the complex phonemic-morphological interaction in Chinese reduplication, and for the first time uses the distributive morphology of antithesaurism to explain the various dark phenomena of Chinese overlap.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overlap is the morphological operation or secondary explanation order triggered by specific semantic features, the root is copied first and then merged; the Chinese verb and adjective overlap is the compound of "root root", which is the overlapping of morpheme or root.Nouns and a few adjectives overlap are derived, the compound can be seen as a small suffix.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ve morph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gulation of soft tone induced by class v of non-dominant and cyclic functional language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jective and verb reduplicative polyphonic tone.It also explains the double-reading phenomenon in verb repetition object.In Chinese, the unobjective VP is a segment, in which the heart-language TRANS separates the inductive end and the target end of the soft tone rules in different segments.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音系与语音结合范式下的湖南方言连读变调类型研究(15YJC740029)”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复合词的分布形态学对比研究(14YBA407)” “湖南湘语、赣语、官话变调类型的实验语音学研究(14YBA005)”的资助
【分类号】:H11;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雅清;杨彤;;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名物化现象再思考[J];语言科学;2015年05期
2 刘丹青;;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J];方言;2012年01期
3 马志刚;;汉语及物句和非宾格句中宾语的题元角色、格位形式和语类性质研究[J];语言与翻译;2011年02期
4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对语义认知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4期
5 王红梅;;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J];方言;2009年02期
6 潘海华;韩景泉;;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J];中国语文;2008年06期
7 陈光;;对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表轻微程度的重新审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1期
8 吴仁;;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的)”功能探微[J];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01期
9 王韫佳;音高和时长在普通话轻声知觉中的作用[J];声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钱乃荣!200436;现代汉语的反复体[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玉霞;重叠词声调变化的优选论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伟;;汉语重叠音系的分布形态学分析[J];中国语文;2017年02期
2 温爱华;;新余方言三片形容词重叠式AA的比较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3 周彤;;日语形容词修饰语限制性与非限制性解释的优选规则[J];语言学研究;2017年01期
4 杨安珍;;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年01期
5 何伟;王敏辰;;英汉语复合时相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J];中国外语;2017年01期
6 吴亦凡;;“把”字句宾语句法性质研究综述[J];北方文学;2016年25期
7 楼婷吉;;绍兴方言中“AAB式”和“ABB”式形容词研究[J];海外英语;2016年22期
8 韩景泉;;汉语显性非宾格动词句的最简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9 陶立军;;荆门方言的重叠式[J];荆楚学刊;2016年05期
10 李劲荣;陆丙甫;;论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语言研究;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烁;潘海华;;从英汉比较看汉语的名物化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05期
2 马志刚;;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语素成分与英汉双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属性[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3 马志刚;章宜华;;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词汇特征与保留宾语句式的跨语言差异[J];现代外语;2010年01期
4 刘丹青;;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J];方言;2009年02期
5 李文浩;;江苏淮阴方言的重叠式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6 刘丹青;;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J];中国语文;2009年01期
7 石定栩;;“的”和“的”字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8 马志刚;;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题元角色和领主属宾句的跨语言差异[J];语言科学;2008年05期
9 邢福义;沈威;;理论的改善和事实的支撑——关于领属性偏正结构充当远宾语[J];汉语学报;2008年03期
10 李艳惠;;短语结构与语类标记:“的”是中心词?[J];当代语言学;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2 陈前瑞!100083;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陈青松,陈安平;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5 张晓涛;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何艳辉;;论动词重叠的形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袁静;;试论动词重叠式所体现的“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8 王茂林;;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9 王红梅;;汉语共同语动词重叠系统性研究[J];学术交流;2007年12期
10 王红梅;;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J];方言;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鹭 周口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周孟战;《孙真人千金方》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路崴崴;“V一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8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毅;动词重叠形式的制约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白雪佼;汉语动词重叠及其习得偏误考察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刘倩;整合:构式化的途径[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李丹阳;泰国留学生甲级汉语多义动词义项使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樊蓉;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强;中亚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唐梦潇;汉语动词重叠的句法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李巧灵;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张丽敏;蒙古国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26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72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