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唐诗的语篇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05:24

  本文选题:唐诗 切入点:语篇性 出处:《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语篇性是语篇分析的一种手段,包括七个标准。本文以唐诗这种特殊的语篇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语篇性理论在唐诗中的表现形式,从而为验证和确定语篇性理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提供参考。通过对唐诗中的这七个标准的逐一分析,厘清这七个标准之间的关系。其中,连贯性实现了唐诗的意义,是七个标准的根本,而信息性则是唐诗意义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唐诗的诗学价值。衔接性在唐诗中时有时无,情景性和互文性服务于连贯性和信息性。研究还发现,情景性也是实现互文性的一种方式。就唐诗而言,意象兼具实现情景性、互文性、信息性和连贯性的功能。意图性和可接受性都依赖于其他五个语篇性标准,是所有语篇的交际目的,可接受性更是语篇的言后效果。
[Abstract]:Discourse is a means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cluding seven criteria.Taking Tang poetry as a special type of discours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anifestation of discourse theory in Tang poetry,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verifying and determin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applicability of discourse theor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even standards in Tang poe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ven standards is clarified.Among them, coherence realizes the meaning of Tang poetry,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seven standards, while information is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Tang poetry meaning, and realizes the poetic value of Tang poetry.Cohesion in Tang poetry from time to time, situational and intertextuality serve for coherence and information.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ituational is also a way to achieve intertextuality.As far as Tang poetry is concerned, imagery has the functions of scene, intertextuality, information and coherence.Both intention and acceptability depend on the other five textual criteria, which are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of all texts, and acceptability is the postmortem effect of discourse.
【作者单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形势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篇翻译能力研究”(项目编号:KA1514942)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自动性能力研究”(项目编号:15YJA74001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H15;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总;唐诗研究的世纪回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籍成山;一部当代唐诗研究者的必读书——《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评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李亮伟;《宋代唐诗学》评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胡建次;北宋唐诗研究的展开[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张起;唐诗研究新成果 著作体例新走向——评张天健先生《唐诗答疑录》[J];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04期

6 王志清;;改革开放30年唐诗研究的态势及走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志清;;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30年唐诗研究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岳德虎;;唐诗研究的战略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9 杨恩成;全国唐诗讨论会在西安举行[J];人文杂志;1982年03期

10 刘倩;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问题综述[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江美玲;;江西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新开拓——读《咏赣唐诗征考》[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2 江秀如;;对江西唐诗的全面收集与研究——评《江西唐诗征存》[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静;一部真正意义的唐诗学术发展史[N];河北日报;2004年

2 王静 编辑;唐诗在阅读与批评之中[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韩宁;唐诗研究之有益范式[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杨合林;唐诗学史之“通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陈尚君;陶敏:一生心力献给唐诗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云海;唐诗在世界[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吴振华;破解唐诗密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黄桂元;“唐诗是用酒熏出来的”[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邓小军;唐诗在唐代是如何传播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10 叶隽;由德国资源反观唐诗气象[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思;唐诗盛衰主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春青;明代唐诗学[D];南开大学;2005年

3 曾艳红;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钟祥;论南唐诗[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琛;论王士祯的唐诗观[D];华侨大学;2015年

2 黎家延;《诗人玉屑》的唐诗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佳;唐诗“桂”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晓彤;唐诗苔藓意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5 刘文先;唐诗分期刍议[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志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诗批评渊源考述[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树晓;《四库全书总目》唐诗批评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8 郭沫含;明代唐诗文献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张梦;宋代唐诗文献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10 王世官;唐诗中的鱼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9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729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c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