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修辞的学术起源与意义机制: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本文选题:视觉修辞 + 学术史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9期
【摘要】:视觉修辞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强调以视觉文本为修辞对象的修辞实践与方法。"新修辞学""视觉传播"和"机构转型"分别回应了视觉修辞"出场"的理论突破问题、修辞议题问题和机构实践问题。而罗兰·巴特的《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成为视觉修辞起源的三大奠基性成果。视觉修辞的意义,对应于巴特所讲的图像符号的含蓄意指。而视觉意义生产的修辞"语言",存在于视觉符号深层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之中。
[Abstract]:Visual rhetoric is a new academic field, originated in the 1960s, emphasizing the rhetorical practice and method of taking visual text as rhetorical object. "New rhetoric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respectively respond to th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rhetorical issues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of visual rhetoric.Roland Bart's rhetoric of the images, Rudolph Arnheim's Visual thinking and John Berg's ways of seeing become the three fundamental achievements of visual rhetoric.The meaning of visual rhetoric corresponds to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image symbol mentioned by Bart.The rhetorical language of visual meaning production exists in the deep rhetorical structure of visual symbol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与符号化治理策略研究”(批准号:17BXW008)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天俊;修辞价值重估——论修辞的认知奠基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2 刘云春;;短信的修辞性叙事分析[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3 李宁;;从“形式-功能”矛盾角度谈我对修辞性推测意义的理解[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4 王鑫磊;;修辞性量词同样与量有关[J];现代语文;2006年02期
5 李发元;文化·语言·修辞[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谭学纯;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张宗正;修辞作品的再认识[J];修辞学习;2004年02期
8 张宗正;宏观视野下的行为修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杨劲松,陈建平,陈贵斌;浅谈修辞性问句的理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刘海燕;;修辞性条件句的多视角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勇卫;;简析酒语词语义的生成和修辞认知[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美国俄勒冈大学罗伯特·柯拉克荣誉学院院长、教授 大卫·弗兰克 编译 陈汝东 惠东坡;国家修辞:中国形象塑造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12年
2 美国俄勒冈大学 大卫·弗兰克;国家修辞的核心是说服而非武力[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影;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王云;作为解构策略的修辞[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瑜;翻译的修辞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肖微;保罗·德曼修辞批评的洞见与盲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桂芳;詹姆斯·费伦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于克燕;修辞手段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泓;易中天现象: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修辞合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悦;政治演讲中的修辞情境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冯桂芹;“拒绝”事件的修辞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72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77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