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描述人的形容词的扩展用法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8 23:31

  本文关键词: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师范大学》 2012年

描述人的形容词的扩展用法认知研究

胡慧玲  

【摘要】:形容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多义的,主要是由于形容词可以和多种名词搭配,形容词词义就受其所修饰名词词义的影响。与名词和动词相比,形容词受到的关注较为少些,尽管它们在语言的进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形容词的形态研究和语义研究,极少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形容词。 在英语形容词中,某些形容词原本是用来描述人类的,在本文中,我们把它们称作描述人类形容词(human-describing adjective)。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一些关于它们的语言表达,,例如happy festival, choking river, lonely cypress, sad footprint等等。不难看出这些形容词的描述对象已经扩大了。在本文中,我们把这种用法称作描述人类形容词的扩展用法。形容词的扩展用法在以前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描述人类形容词的扩展用法与人们的认知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描述人类形容词的扩展用法进行解释。 作者首先对国内外的形容词研究、形容词中的多义现象、移就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总结。本文把莱考夫和约翰的体验哲学和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体验概念的起源﹑体验哲学的概念﹑语言中的体验哲学等对体验哲学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概念隐喻的本质﹑映射模式和实体隐喻。论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列举丰富的语料,识别了描述人类形容词的基本用法和扩展用法,认识了描述人类形容词扩展用法中的概念隐喻,探究了描述人类形容词扩展用法的形成机制,最后区分了描述人类形容词扩展用法中的规约搭配与非规约搭配。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是对外在世界认识的基础。在语言层面上,人们把描述自己身体的词语用于描述外在世界,于是产生了描述人类形容词的扩展用法。本文的另一个发现就是,对于大部分描述人类形容词的扩展用法,人们感觉不出其中的语义冲突,就被看成是普通表达方式;对于某些描述人类形容词的扩展用法,人们能感觉出其中的语义冲突,就被看成是移就修辞手法。但是,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在前人对形容词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描述人类形容词扩展用法的认知研究可以看着是对形容词研究的补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苏君;论“体验”概念的发展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谢应光;;英语中的三个状态构成构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颜妮娜;论英语移就的生成理据[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钟馥兰;英语移就辞格的语用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5 杨淑侠;;移就修辞格的语用理据[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6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7 戴禄华;;词语的“树”隐喻及其对词汇认知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0年03期

8 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9 谢应光;语言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谢应光;;语法构式中的语用信息[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远志,马翔宇;试论辞格的施事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姜忞;;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宣恒大;;现代汉语“名词+名词”歧义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7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邓小玲;;积极型双语词典的例证[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10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晴;从顺应论角度看双关广告语的翻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2 胡佩迦;汉语中感官知觉词的隐喻认知义考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陈茂新;修辞与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陈佳;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吴新民;;汉英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刘腊梅;英国人的语言审美与“移位修饰语”的语用语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马晓华;试析移就修辞格的功能与翻译[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10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娄爱华;汉语感官词模糊性与隐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越;隐喻理论与成人英语词汇习得[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曹蔓;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委婉语[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熊妮;;试析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翟少军;;概念隐喻论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甘智敏;梁晓波;;英汉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黄乐丹;;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封伟;尚艳平;李焱伟;;从认知角度看英汉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J];邢台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王爽;李敏锐;;浅析隐喻及其认知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12期

9 顾红;;英、汉语“喜悦”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蔡姗姗;刘爱真;;英汉愤怒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迪;;习语的认知解读与习语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幸君珺;;语法隐喻在小说中的体现——对《简爱》中Mrs.Reed话语的概念隐喻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健坤;;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语的探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郭中子;;对习语喻义的认知语学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基于危机传播语料的概念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晶芝;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历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谷浩荣;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林佑益;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王诗客;汉语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的多维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亮;概念隐喻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和含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于恩婷;语言文化视阈下的俄汉爱情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姗姗;论概念隐喻与人的体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常姜;英汉词汇中时间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8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叶鸣;汉英概念隐喻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曹月新;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及其意识形态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1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8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