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旨情境压制下的代词语义变异
本文选题:语义变异 + 现代汉语语法 ; 参考:《语文建设》2017年15期
【摘要】:正代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被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词类,因为可以对其进行可穷尽的列举。代词具有代替和指示的作用,它与其代替、指示的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大致相同。现代汉语语法根据代词功能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由以上名称可以看出这三类代词的语义和功能。然而,代词在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义所指发生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Abstract]:Positive pronouns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relatively closed part of speech in modern Chinese because they can be enumerated in an exhaustive manner. Pronouns have the function of substitution and deixis.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s of pronouns, modern Chinese grammar generally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personal pronouns, interrogative pronouns and demonstrative pronouns. From the above names, we can see the seman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se three pronoun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ynamic use of the language, the pronoun often appears the semantic meaning transfer, the emotion color change,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库藏类型下的英汉差比语义线性表征研究”(项目编号:15YJC740039) 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人文社科专项计划“英汉句法对比的库藏类型考察” 延安大学人文社科专项研究“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句法对比研究”(项目编号:YDS2012-03)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论题旨情境压制下的代词语义变异[J];语文建设;2017年15期
2 黄海霞;;构式语法视角下的英语双及物动词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年12期
3 祁峰;杨欣怡;;基于网络语境的语义变异研究——以“也是X”新兴构式为例[J];国际汉语学报;2016年02期
4 黄素源;;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否定形式与情态特征的比较研究[J];国际汉语学报;2016年02期
5 陈晓蕾;陈文博;;构式语法化与语法构式“各种X”的显现[J];当代修辞学;2016年06期
6 赵志强;;循环构式“一M又一M”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7 蔡莹;王正琪;曾语晨;;国内构式语法研究[J];海外英语;2016年20期
8 林丽;;从Fillmore文献分析框架语义学发展态势[J];韶关学院学报;2016年11期
9 张德岁;;“敬请××”构式的多角度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10 李强;;从物性角色看汉语供用句的句法语义特点[J];语言科学;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余祥越;黎金娥;;“人喝酒”与“酒喝人”——最简方案框架下的汉英动词句法差异比较[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3 王黎;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郑靓;句式语法对语言研究及外语教学的新启示[J];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5 袁毓林;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4年04期
6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7 应晨锦;构式语法评介[J];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03期
8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沈家煊;说“偷”和“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10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起;;流行语语义变异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段曹林;曾翠媚;;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3 何琼;吴爱华;;社会心理对网络语言语义变异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4 徐家宁;儿化中的语义变异[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 彭玉海;;论语义变异的理据——词汇语义的动态作用机制[J];中国外语;2007年04期
6 崔传明;;浅谈变异的修辞效果[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冯广艺,许艳平;变异性“V成”结构的语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邵志洪;语义变异与语用变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周国光;;修辞手法和语义变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期
10 孙寰;;术语的变异问题[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丽丽;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及教学难点解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21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2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