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性的限制:索绪尔的理性观探究
本文选题:任意性 + 限制 ; 参考:《外语教学》2015年02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理据说和象似说对任意性的质疑,指出二者误读的根源在于没有看到索绪尔的任意性限制的观点。包括复合词、派生词、词组和整个句子在内的语言结构的任意性程度都受到组合关系和联想的关系的限制,是相对任意的或者有理据的。索绪尔的思想可以很好解释形态学和句法学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理据说和象似说对任意性理解的三大误区,提出任意性与理据性或象似性相互兼容的观点。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doubt of arbitrariness by reason and elephant theory, and point out that the root of their misreading is that Saussure's limitation of arbitrariness is not seen. The degree of 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s including compound words, derivation words, phrases and the whole sentence is restricted by the relation of combination and association, which is relatively arbitrary or justified. Saussure's thought can well explain the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 problems.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misunderstanding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arbitrariness and iconicity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arbitrariness is compatible with motivation or iconicit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零话句的语用充实研究:默认意义视角”(项目编号:12YJC74014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寅;象似说与任意说的哲学基础与辩证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郭鸿;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否成立?——与王寅教授商榷[J];外语研究;2001年01期
3 范文芳,王倩,许颖;试论语言符号的理据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黄曙光;陈建生;;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认知说[J];求索;2007年09期
5 范文芳,汪明杰;对索绪尔有关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再思考[J];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6 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7 张绍杰;;语言机制对任意性的限制:语言系统运行机理探究[J];外语学刊;2013年04期
8 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3期
9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10 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宣恒大;;现代汉语“名词+名词”歧义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孟小宇;;象似性理论对于英汉定语位置异同的解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乔小六;;对索绪尔“语言任意性”的再认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曹德和;宣恒大;;《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中的三对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张梅岗;张艳秋;;论英语基本连接图式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晗蕾;;表达与阐释:索绪尔任意性研究的反思[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栋贤;英汉篇章中作为衔接与连贯手段的隐喻、转喻认知机制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卢淑玲;从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壮麟;;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3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年01期
4 胡壮麟;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ón的研究现状[J];国外语言学;1996年04期
5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6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7 文旭;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拟象原则[J];福建外语;2001年02期
8 储泽祥;标点符号的象似性表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9 延俊荣;汉语语音与语言意义象似性例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严辰松;语言理据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秋,薛丽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学术交流;2001年03期
2 王扬;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马壮寰;任意性:语言的根本属性[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4 蒋小元;论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Z1期
5 陈红;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6 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砚;;从整合的角度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肖娅曼;;纯粹任意性原则与纯粹的价值系统——纪念《普通语言学教程》发表90周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伍姣艳;祁谜;;语言的非任意性[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郑玮;;再论语言的任意性[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李晗蕾;;表达与阐释:索绪尔任意性研究的反思[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鲍晓倩;请对网络语言多一点儿耐心[N];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飞;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
2 林学阳;语言发展的词汇选择[D];厦门大学;2006年
3 熊闽红;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D];中南大学;2012年
4 刘祥云;任意性与象似性:继承与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齐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张雯;语言符合任意性原则及其在辞格实证分析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涂叙鹏;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翻译创造性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5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6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