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美学:形而上的惊奇
本文选题:汉字美学 + 图象思维 ; 参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摘要】:汉字这一特殊的伟大符号,深刻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形态。汉字既有"形而上"的超越层面,又体现出感性、直观的魅力。汉字之"文"凸显作为"表形文字"的图象思维,这是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差异所在。但是,汉字也重视声音思维,在"文"中,以图象思维方式蕴涵声音思维。汉字之"字"在古人历来的特殊重视中,越来越沉积到"小学";"小学"对"六书"的探索,则在"形音义"的研究中呈现出汉字美学的深刻意蕴。"文言",是表音语言与书写文字相结合的一种艺术性的"人工语言",在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汉语也发展出一种"新文言"。思索"文言"传统,建立源于口语又超越口语的艺术形态,是汉字美学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奉献。
[Abstract]:The special great symbol of Chinese characters deeply shows the wisdom form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has the transcendental level of "metaphysics", and it embodies the perceptual and intuitive charm. The Chinese character "Wen" highlights the image thinking of the "form character", which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Western phonetic alphabet. In the form of image thinking, it implies sound think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word" has been more and more deposited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special attention of the ancient peopl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six book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hows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aesthetics in the study of "form and meaning". "Classical Chinese" is an artistic "artificial language" which combines the phonetic language and the writing.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oacing the culture and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Modern Chinese has also developed a "new classical Chinese". Thinking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tradi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art form originate from the spoken language and surpass the spoken language are the dedic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aesthetics to the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晓伟,郭彦安;汉字美学初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于东新;汉字的传播与未来发展之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袁立;外向型汉字学原理——用汉字解构理论构造世界文字学的途径[J];汉字文化;2003年03期
4 万业馨;从汉字识别谈汉字与汉字认知的综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5 孙善麟;严建雯;;结构对称汉字提取特点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李知文;;“汉字革命”可以休矣[J];汉字文化;2006年03期
7 邱志玲;;试论汉字学框架内的汉字阐释[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张蔚虹;;汉字的性质综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骆小所;;汉字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秦建文《汉字学导论》序[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世凯;;汉字资源刍议[J];汉字文化;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鹃;;汉之前的汉字统一与规范[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连登岗;;汉字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春晓;;执简御繁——六书疏证派汉字教学观之阐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张一清;;《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研制报告[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王建勤;;欧美留学生汉字认知与习得的实验报告[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宁福佰;;小议中国文字的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用字的统计与分级[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周金声;张茜;;谈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汉字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建一;;现代汉语字频测定及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王春晓;;《新HSK》一~三级汉字构字状况[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瑞英;增强对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N];光明日报;2009年
2 俐钧;汉字的文化联想[N];光明日报;2010年
3 孙建强;从“汉字英雄”到《汉字英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王周文;汉字学教育学专家关注小学识字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任玉敏;汉字的“拆分”与“说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李冬鸽;诸多创新的《汉字学》[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朱钦芦;汉字对称结构检索方案的社会应用意义[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中国美术学院 连冕;汉字学基础:关于“设计学”的一些说明[N];美术报;2011年
9 徐德仁;现代汉字学亟待研究[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10 郭珊;发现汉字:民间学者新解甲骨文[N];南方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穆萨迪(Md Sady);汉字中的道德精神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玉梅;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汉字功能论[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明宇;汉字危机下的小学汉字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刘斐;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春霞;蒙古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同音字使用偏误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Mathieu Vincent Youcef LASSED(马修);当代中国青少年汉字使用状况研究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林嘉宝;清末民初中日文字交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7 邹日阳;早期汉字的设计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杨贵容;菲律宾华语课堂多媒体汉字笔画笔顺教学研究[D];中山大学;2015年
9 李萍;唐代汉字推广和应用与社会读写机制的关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塔玛拉·肖开提;《吐鲁番出土文书》用字研究[D];喀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13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1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