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性结构的无向型名词语义构词研究——以汉语同义类语素双音节合成词为例
本文选题:语义构词 + 物性结构 ; 参考:《中文信息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该文首先介绍了鲁东大学进行的语义构词研究,说明了"无向型名词"的所指;进一步运用物性结构理论,分析语素义转指的六种类型,并提出结合转喻、隐喻、转隐喻理论共同解释"无向型名词"词义构成的研究方法;根据两个语素义如何通过转喻或隐喻转化为词义,将无向型词语分为八类。根据物性结构理论,具体分析无向型词语的语素义体现了哪种物性角色,语素义与词义是什么关系,语素义是基于相关性发生转喻还是基于相似性发生隐喻。最后总结了语素义整合转化为词义的特点,八种类型中前项—后项转喻(包含整体转喻)、前项—后项隐喻(包含整体隐喻)数量最多,符合人类普遍认知规律。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semantic word formation research carried out by Ludong University, explains the reference of "undirected nouns", and further analyzes six types of morphemes and metaphor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transitive structure, and proposes a combination of metonymy and metaphor. The metaphorical theor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undirected nouns" in a common way, and divides the undirected words into eigh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how the two morpheme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words by metonymy or metaphor.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nsitivity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concretely which materiality role the morpheme of undirected words embodies, w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eme and word meaning is, and whether morpheme is metonymy based on relevance or metaphor based on similarity. 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pheme integration into word meaning are summarized. Among the eight types of metonymy, the number of antecedent-posterior metonymy (including whole metonymy) and the preceding item-posterior metonymy (including holistic metonymy) is the largest, which accords with the general cognitive law of human beings.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72215)
【分类号】:H14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莉;语素辨析[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2 潘峰;;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上)[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石瑛;;语素的界定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4 黄行,孔江平,徐昂承;语素的计量分析与识别方法──以苗语语素分析识别为例[J];民族语文;2000年06期
5 资中勇;常用字中成词语素分类标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胡中文;同素族词语与语素义义项的归纳[J];辞书研究;2001年03期
7 周一民;语素辨认的方法和原则[J];汉字文化;2001年04期
8 王艾录;入词语素义蠡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刘晓梅;当代新词语对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陈俊羽;;关于建立语素教学的几点意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苏宝荣;;汉语语素组合关系与辞书释义[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2 李红印;;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对语素、词的结合能力的说明[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3 王专;;成语语义非自然式衍变原因浅探[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沈锡伦;字、词、语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茗;现代汉语常用语素项属性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2 郑厚尧;汉语双音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冰;双音节汉语复合名词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以“打”为基本语素的词语的调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王央;含相同语素的双音节易混淆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颜新芳;含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的成语语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杨思思;“骨”和语素“骨”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6 陈小英;基于“语素分析法”的双音节同素易混词的教学设计[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胡烨;基于语素教学的多音字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8 杨艳;对外汉语教材语素项构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陈俊羽;语素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朴京淑;《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级复合式动词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类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19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19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