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坝那语动词的体貌系统
本文选题:坝那语 + 动词 ; 参考:《民族语文》2017年03期
【摘要】:坝那语是一种新认知的苗瑶语濒危语言,动词的体貌系统由词汇语法手段来体现,其中,貌系统由拟声词、摹状词、副词前置于动词或者用动词重叠式来表达声响貌、摹状貌、短时貌、随意貌;体系统由能愿动词、副词和动态助词的词汇语法意义表达将行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继续体、完成体、实现体、完结体、结果体、经历体。跨语言透视表明,坝那语动词的体貌系统不是语言影响形成的,而是对苗瑶语体貌系统,特别是苗语体貌系统的继承和发展。
[Abstract]:Bana language is a newly recognized endangered language of Miao Yao language. The body appearance system of verbs is embodied by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means, in which the appearance system is expressed by onomatopoeia, description, adverb before verb or by verb reduplication to express sound appearance and description. The aspect system consists of line aspect, initial aspect, progressive aspect, continuous aspect, complete aspect, realization aspect, ending aspect, result aspect and experiential aspect, which can be expressed by lexical grammatical meaning of verbs, adverbs and dynamic auxiliary words. The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shows that the body appearance system of bana verbs is not formed by language influence, bu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appearance system of Miao Yao language, especially Miao languag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分类号】:H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青松,陈安平;50年来动词重叠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2 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3 陈前瑞!100083;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陈青松,陈安平;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6 张晓涛;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何艳辉;;论动词重叠的形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袁静;;试论动词重叠式所体现的“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9 王茂林;;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10 王红梅;;汉语共同语动词重叠系统性研究[J];学术交流;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鹭 周口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周孟战;《孙真人千金方》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路崴崴;“V一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8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毅;动词重叠形式的制约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白雪佼;汉语动词重叠及其习得偏误考察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刘倩;整合:构式化的途径[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李丹阳;泰国留学生甲级汉语多义动词义项使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樊蓉;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强;中亚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唐梦潇;汉语动词重叠的句法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贺双梅;现代汉语“VV看”格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王晓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词重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19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19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