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概念隐喻的形象评价与建构功能

发布时间:2018-05-23 12:03

  本文选题:概念隐喻 + 评价 ; 参考:《外语研究》2016年05期


【摘要】:概念隐喻是语义建构的常用认知手段,具有独特的评价功能。其评价形式在创新性上体现为约定俗成式和拓展创新式,在源域和目的域语义互动的多样性上表现为以点带面、整体取代、多维投射、域外文化等形式,可以实现用语经济、典型替代、内涵丰富、综合修辞、创新表达、用词精妙等评价功用,在语篇中的评价机制上主要表现为蜻蜓点水式、起头触发式、语末总结式、全篇统领式、集中拓展式、散点集中式、多维平行式等。
[Abstract]:Conceptual metaphor is a common cognitive means of semantic construction and has a unique evaluation function. Its evaluation forms are as follows: conventional form and extended innovation type, and the diversity of semantic interaction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destination domain can be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point zone, whole substitution, multi-dimension projection, extraterritorial culture and so on, which can realize terminological economy. Typical substitution, rich connotation, comprehensive rhetoric, innovative expression, fine words and other evaluation functions,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the text is mainly expressed as dragonskin, starting trigger, summing up the end of the language, the whole article leading, concentrating and expanding, and so on. Scattered point centralization, multi-dimensional parallel, etc.
【作者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形象话语与跨文化交际”(编号:14YBA04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屠金莉;苏立昌;;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2 王婷;;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连贯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年27期

3 黄祖江;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5 徐梦云;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动态投射模型初探:以“爱”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吕万英;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异同[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任绍曾;;概念隐喻及其语篇体现——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0期

8 邵军航;;概念隐喻类型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吕玮;;英汉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程鹤;冯丹;;从认知角度看概念隐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雁翎;;从众参与者中的概念隐喻:MOREIS GOOD[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新慧;广告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赵亚男;基于新HSK词汇大纲汉语名词的概念隐喻分析与应用[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利盈;中国大学生就业新闻报道标题的概念隐喻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刘松显;从认知角度探究德汉概念隐喻[D];黑龙江大学;2014年

5 李杨;概念隐喻视域下的英汉温度隐喻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任彦;财经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魏巍;中英概念隐喻基于经济报道语料的对比分析[D];海南大学;2010年

8 赵凯;论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及差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王翠翠;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语篇的连贯性[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10 田雷;概念隐喻的汉英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24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24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0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