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词类问题与向心结构之争——一项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研究
本文选题:汉语词类 + 兼类 ; 参考:《汉语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在汉语语法学界,词类多功能观取得普遍认同,但"这本书的出版"这个经典例证所引发的有关向心结构是非之争却此起彼伏。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对"出版"进行使用模式调查,同时对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向心结构的理论地位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鉴于"出版"表指称的用法已有较高的个例频率和类型频率,概括词"出版"在现代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兼属动词和名词,而非仅为动词;向心结构理论解释的是言语层面句法中的现象,"这本书的出版"整体是名词词组,其中的"出版"在言语层面句法中也是名词;所谓汉语"词类多功能观"之所以应该摒弃,是因为它存在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研究表明,兼顾的经典逻辑和模糊逻辑的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有助于解决现代汉语等分析语的词类难题。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Chinese grammar, the concept of multifunc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generally accepted, but the classic example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has caused a dispute about the right and wrong of the centripetal structure.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double level categoriz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usage patterns of Publishing based on the National language Committee corpus, and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parts of speech and syntactic components,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status of the centripetal structure. It is found that, in view of the high frequency of individual cases and types of reference in the "publish" table, the word "publishing" is a verb and a noun in the lexicon of modern Chinese community language, rather than just a verb. The theory of centripetal structure explains the phenomenon in speech level syntax. The whole 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is a noun phrase, in which "publishing" is also a noun in speech syntax, and the so-called "multi-function view of speech category" in Chinese should be abandoned. It is because it has a sneaking concept and partial logic error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wo-level categorization theory of classical logic and fuzzy logic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dern Chinese.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超学科视域下的分析语词类问题实证研究”(编号:15BYY169)的资助
【分类号】:H14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于艳;陈全献;;探究去范畴化的定义[J];科技信息;2009年02期
3 罗建平;;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简述及讨论[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刘润清,刘正光;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5 陈建生;杨玉娟;;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张士奇;;模糊语言与原型范畴化理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4期
7 梅晴;;诌议语言的范畴化及其过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7期
8 齐红霞;谢勇;;名词的功能游移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宋江录;;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研究评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温锁林;;当代汉语临时范畴化强加模式:认知与修辞动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黄伟红;;类典型论,范畴化和词义扩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习武;刘春阳;;汉语动词次范畴化的形式描写[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丽双;中国日报中名词非范畴化现象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2 赵璐;《论语》中“仁”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宋琦;“七A八B”的非范畴化数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4 段玉亭;汉英专有名词非范畴化的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
5 周吉红;语言的非范畴化及其演变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莹;名词非范畴化的制约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唐芳;中文新闻标题的非范畴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牛永娟;汉语“有一种……叫(做)……”构式的范畴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徐静;汉语脱口秀话语的非范畴化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修黎黎;汉英动物“群”量词的范畴化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40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4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