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诗言志:含义与类比思维
本文选题:赋诗言志 + 言说方式 ; 参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赋诗言志是我国春秋时期一种特殊言说方式,交际时表现为含义运用。含义运用古今中外各用例有很多相同相似之点,相异点主要表现为其含义推导所依赖的逻辑思维不同,因而有关的表达式也会有一些特点。赋诗言志所获得的含义是运用类比思维实现的,通过类比思维获得的含义作为含义的一种类型,与英语主要依靠演绎思维进行语用推理获得含义的类型不同。类比思维在含义运用中一直都有重要作用,是实现汉语运用含义的一种活跃方式。
[Abstract]:Writing poems is a special way of speak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China, which is expressed as the use of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similarities in the use of meaning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Th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different logical thinking on which the derivation of meanings depends, so the related expressions will also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ing obtained by writing poems is realized by analogy thinking. The meaning obtained by analogy thinking is a type of mean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ype of meaning obtained by pragmatic reasoning mainly by deductive thinking in English. Analogy thinking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se of meaning, and it is an a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meaning of Chines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心智视域下含义思维研究[J];外语研究;2016年01期
2 陈继红;;从“契约”事件看儒家的诚信之辨[J];哲学研究;2016年01期
3 刘爱军;;本体、方法与科学:中西方哲学知识论的区别及其根由[J];哲学研究;2015年11期
4 曾昭式;;论先秦逻辑的价值特征[J];哲学研究;2015年10期
5 陈晓华;孟源;;牟宗三对“逻辑是否可修正”问题的解答[J];哲学研究;2015年03期
6 徐盛桓;;语言运用与意识双重结构[J];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01期
7 华鸿燕;;含义与意向性解释[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8 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3期
9 鞠实儿;何杨;;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以春秋赋诗论证为例[J];哲学研究;2014年01期
10 周山;;《周易》的文本结构及其言说方式[J];哲学分析;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狄;;《疯狂原始人》的隐喻叙事[J];电影文学;2017年14期
2 莫川川;;隐喻机制影响下的网络用语日常化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7年02期
3 华鸿燕;廖巧云;;“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徐盛桓教授访谈答问录[J];英语研究;2017年01期
4 夏秸;;国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2010—2016)[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5 马丽;;汉韩官方话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以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为主[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01期
6 许敏;宋晓晴;;动画电影《小王子》的隐喻艺术[J];电影文学;2017年02期
7 谢静;;李安电影的多模态隐喻[J];电影文学;2017年02期
8 徐盛桓;;赋诗言志:含义与类比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01期
9 康宇;;中国哲学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徐盛桓;;隐喻建模:同一性视域下非字面义表达研究——以谐音词替代表达为例[J];外语教学;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军;;本体、方法与科学:中西方哲学知识论的区别及其根由[J];哲学研究;2015年11期
2 曾昭式;;论先秦逻辑的价值特征[J];哲学研究;2015年10期
3 徐碧辉;;形式:一种艺术的“本体”[J];哲学研究;2015年09期
4 徐盛桓;;因果蕴涵与婉曲话语的生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03期
5 徐盛桓;;语言运用与意识双重结构[J];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01期
6 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3期
7 鞠实儿;何杨;;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以春秋赋诗论证为例[J];哲学研究;2014年01期
8 陈波;;模糊性:连锁悖论[J];哲学研究;2014年01期
9 徐盛桓;;“主动补旁格范式”为什么可能[J];语言科学;2013年05期
10 徐盛桓;;再论隐喻的计算解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令原;;“诗言志”的理论内涵新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2 晨耕;“诗言志,歌抒怀”[J];人民音乐;1979年08期
3 邹荻帆;诗言志辨[J];文艺研究;1984年01期
4 君冈;诗言志[J];佛教文化;1998年04期
5 白建军;对“诗言志”的一点理解[J];青海教育;2000年09期
6 王莹;二十世纪“诗言志”探索的学术突破[J];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纪锐利;论“诗言志”在先秦的嬗变[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张启成;“诗言志”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9 洪树华;近百年来“诗言志”阐释的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5期
10 王妍,胡春玲;“诗言志”简论[J];学术交流;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钟厚涛;;诗何以言志——“诗言志”之意义生成机制的现代观照[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2 水渭松;;对于“赋诗言志”现象的历史考察兼论《诗经》的编集和演变[A];东方丛刊(1996年第2辑 总第十六辑)[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蔡育曙;开山之钢“诗言志”[N];云南政协报;2000年
2 鲍鹏山;诗言志[N];光明日报;2013年
3 吴思敬;以梦为马,,以诗言志[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选刊》杂志社主编 郁葱;以诗言志,以石明志[N];西部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曹静;以诗言志 以诗志行[N];国际商报;2012年
6 任继f ;说“诗”[N];光明日报;2006年
7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星垣;由“艺”而“道”[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伟;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王明蔚;“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钟厚涛;文本的敞开与意义的转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41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4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