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笔形“折”的命名等问题探索
本文选题:折笔 + 命名 ; 参考:《南昌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研究汉字通常是从整字、部件、笔画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相比于整字和部件,对笔画的研究略显单薄。而折笔作为现代汉字笔画中一个基础却复杂的关键部分,对它各方面的规范化问题一直存在颇多争议。本文选取国家标准《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有关下行教材、辞书,试图深入探索对外汉语教学中“折”的笔形规范化命名等问题。文章绪论部分首先交待了选题来源,接着对折笔相关规范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综述,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引出文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折笔的规范化定义、范围归类、简洁命名、合理排序。第三部分则以此为中心,选取了折笔笔形规范现状的集大成者——《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穷尽性描写了它本身存在的规范问题。进一步提出需要对折笔的定义、归类、命名和排序进行规范化工作。针对第一章列举的规范现状中涉及的折笔定义问题,第二章具体展开阐述。首先对比相关语料,再在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重新论述一个详细的、能够反映折笔笔形特点的科学定义。让学习者初始接触折笔概念时,就能产生一个正确的联想,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上的帮助。第三章同样参照第一章,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进行现状描述;接着结合重新定义的折笔概念,对现有折笔系统进行简化、优化,精简笔画内容;然后以此为基础寻找最简洁、实用的命名方式对它进行规范化命名。希望在降低学习者笔画学习难度的同时,为汉字教学提供便利。第四章结合前文一系列论述结果,对折笔进行了科学定序。以期为笔画中定序研究部分作出补充,而合理定序后的折笔系统更能体现笔画系统的内在规律。
[Abstract]: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e usually analyze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three levels: whole characters, parts and strokes. Compared with the whole word and parts, the study of stroke is a little thin. As a basic but complex key part of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 strokes, folding pen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bout its standardiz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national standard "GB13000.1 character set Chinese character folding Standard"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compares the downlink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ictionaries,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tandardized naming of "folding" stroke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origin of the topic,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levant norms of the folding pen, and points out its inadequacies. The main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are: standardized definition, range classification, concise naming and reasonable sorting. The third part takes this as the center, selects the majorit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olding pen shape specification-< GB13000.1 character set Chinese character folding Standard >, and describes its own normative problems. Further, it is necessary to standardize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naming and sorting of folding pens. The second chapter elaborates the definition of folding pe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is paper first contrasts the relevant data, and then restates a detailed scientific definition which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ding pen shape on the basis of its analysis results. The correct association can be generated when the learner first touches the concept of folding pen, and it can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help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third chapter also refers to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uses the contrast analysis method to carr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scription; then unifies the redefined folding pen concept, carries on the simplification, the optimization, the fine simplified stroke content; then takes this as the foundation to look for the most succinct, It is normalized by a practical naming method. Hope to reduce the learning difficulty of stroke learners, and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fourth chapter combines a series of exposition results, carries on the scientific order to the folding pen. It is expected to supplement the study of sequence in stroke, and the folding system after reasonable ordering can better reflect the inherent law of stroke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五十年——世纪之交的回眸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1期
2 郑艳群;关于建立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3期
3 崔宁;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08期
4 李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地区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召开[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5 郑艳群;;课堂上的网络和网络上的课堂——从现代教育技术看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4期
6 于克凌;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J];人文杂志;2001年05期
7 张恒军;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东北分会召开东北地区第二届学术研讨会[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01期
8 舒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3期
9 王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定位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8期
10 罗丽;语体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燕;;新词语的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文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体会与建议[A];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老有所为”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春秋;;关于研发对外汉语教学教具的设想[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曾莹莹;;浅谈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以2011年暑期“加州班”中一班为例[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周志彬;汤朝晖;谢克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促进中医药对外教育[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铮;;国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浅论[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9 江海漫;;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偶辞格切入的可行性——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有感[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10 赵延军;;对外汉语教学与词语辨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双;对外汉语教学重塑中国“软实力”[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殷泓 整理;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汉语教学[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雷新;俞敏洪:让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汉语教学[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记者 章红雨;两岸学术机构合作出版对外汉语教学指导书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马国彦;民国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琐谈[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静;对外汉语教学的喜与忧[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施光亨;对外汉语教学的由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8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前景广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高雁;对外汉语教学前景广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李润新;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走自主创新之路[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芮茵;扶助式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袁振华;香港南亚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秀娟;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通用词语用字研究及字词语关系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了”的用法与对外汉语教学[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赵子健;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乐;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永涛;语文新课改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孔军;儿化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陶国霞;浙江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璐;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分析与建议(2001年-2010年)[D];山东大学;2011年
8 宋佳;博客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袁宵;对外汉语教学引入流行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瑞杰;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合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62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6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