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字字义衍生系统研究——以《说文解字》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6 03:02

  本文选题:意符 + 汉字字义系统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汉字字义系统具有衍生性的特征。意符是构成汉字合体字的表意单位,从意符到衍生字的发展构成了汉字字义系统的意序模式,笔者在《说文解字》语料库的基础上,坚持以表意为主、兼顾字形分化、突出衍生能力的原则。通过整理分析《说文解字》部首,删减、合并获得了295个意符,这些意符在字形上以象形字为主,字义上反映了汉民族认知系统当中最基础的概念,意符的衍生符合“二八定理”。依据《说文解字》字义结构的实际,借鉴和改造了Pustejovsky“衍生词汇理论”(The Generative Lexicon),对意符义和衍生字本义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整理,得出同义、形式、组成、描述、事件、受事、功用、文化等八种类型。这八种类型的衍生关系能够覆盖整个《说文解字》正篆的92.6%,对汉字字义系统生成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rivation. Signifier is the unit of ideographic meaning that constitutes Chinese characters. The development from signifier to derivative character constitutes the pattern of meaning order of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corpus of Shuowenjiezi, the author insists on giving priority to ideographic meaning and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glyph. Stress the principle of derivative ability.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adical of Shuowen Jie Zi, deleting it, and combining 295 signifiers, which are mainly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in the font, 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s reflects the most basic concepts in the cognitive system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derivation of signifiers accords with the Theorem 28.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meaning structure of the word "Shuo Wen Jie Zi", this paper uses Pustejovsky's "derivative lexical theory" and reorganizes the generative lexicon,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of the signifier and the meaning of the derivative word, and obtains the synonyms, forms, composition, description, events and events. Function, culture and other eight types. These eight types of derivative relations can cover the whole "Shuo Wen Jie Zi" Zhuan character 92.662 and have a strong explan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system.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分类号】:H0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鹃;;汉之前的汉字统一与规范[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连登岗;;汉字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春晓;;执简御繁——六书疏证派汉字教学观之阐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张一清;;《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研制报告[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王建勤;;欧美留学生汉字认知与习得的实验报告[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宁福佰;;小议中国文字的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用字的统计与分级[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周金声;张茜;;谈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汉字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建一;;现代汉语字频测定及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王春晓;;《新HSK》一~三级汉字构字状况[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瑞英;增强对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N];光明日报;2009年

2 俐钧;汉字的文化联想[N];光明日报;2010年

3 孙建强;从“汉字英雄”到《汉字英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王周文;汉字学教育学专家关注小学识字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任玉敏;汉字的“拆分”与“说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李冬鸽;诸多创新的《汉字学》[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朱钦芦;汉字对称结构检索方案的社会应用意义[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中国美术学院 连冕;汉字学基础:关于“设计学”的一些说明[N];美术报;2011年

9 徐德仁;现代汉字学亟待研究[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10 郭珊;发现汉字:民间学者新解甲骨文[N];南方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穆萨迪(Md Sady);汉字中的道德精神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玉梅;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汉字功能论[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明宇;汉字危机下的小学汉字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刘斐;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春霞;蒙古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同音字使用偏误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Mathieu Vincent Youcef LASSED(马修);当代中国青少年汉字使用状况研究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林嘉宝;清末民初中日文字交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7 邹日阳;早期汉字的设计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杨贵容;菲律宾华语课堂多媒体汉字笔画笔顺教学研究[D];中山大学;2015年

9 李萍;唐代汉字推广和应用与社会读写机制的关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塔玛拉·肖开提;《吐鲁番出土文书》用字研究[D];喀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24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24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5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