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摹状词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6 20:53

  本文选题:摹状词理论 + 罗素 ; 参考:《黑龙江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时间为序,以摹状词理论的起源、转向以及发展为主要脉络,对该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内容主要包含4个方面:第一,考察摹状词理论的源起和背景,包括批判迈农的对象理论和探讨3大难题的解决方法;第二,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全面呈现出来,从理论的提出到理论的意义;第三,探讨罗素之后的一些学者对于摹状词理论的研究,其中侧重于展现斯特劳森、唐纳兰、克里普克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批评和看法;第四,重点呈现摹状词理论的发展,以情境语义学和认知语境域为代表,体现出摹状词理论与其它学科的融合。研究发现,摹状词理论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语义到语用、从纯客观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发展态式。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ing time as the preface,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origin, tur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It includes 4 aspects: first, the origin and background of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criticizing the object of farmer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3 difficult problems; and second, the theory of Russell's description is the whole. The face is presented, from the theory to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rd, the study of some scholars after Russell's study of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trawson, Tang Nalan, Kripke and others, and their criticism and views on Russell's theory of description; fourth, the emphasi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The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by situational semantics and cognitive context, embodi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 It is found that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presents a form of development from static to dynamic, from semanteme to pragmatics, from pure objective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0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和平;摹状词略说[J];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2 陈晓平;簇摹状词与开放集合[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5期

3 贾国恒;;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谢佛荣;;从《论指称》看两种摹状词理论[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李瑞青;;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探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陈嘉明;;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J];世界哲学;2008年06期

7 刘作;;摹状词理论对空名问题的解决[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田晓娣;;摹状词理论探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张汉生;专名与摹状词关系略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张力锋;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初探[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安民;;罗素摹状词理论初探[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家龙;;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述评[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4 周柏乔;;论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夏年喜;;论斯特劳森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评价[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灏;;代罗素反驳唐纳南—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啸华;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柏程伟;现代汉语摹状类派生词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3 刁丽娜;摹状词理论的系统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4 黄影;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5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利芳;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玲;摹状词理论及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罗欢;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王潇;现代摹状词研究的主要形态与基本特征[D];燕山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8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28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