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楚文字的历史发展与地域文字系统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6-17 16:37

  本文选题:楚文字的起源 + 西周楚文字特色 ; 参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楚文字是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目前可知时代最早的楚文字保留了西周早期文字的特点,结合文献记载推测楚人使用汉字最晚在商末周初。这些楚文字是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已经与西周晚期通行的文字拉开差距,形成了一些字体与构形诸方面的特色。春秋楚文字形成颀长整饬与屈曲美化两种字体,随着楚国军事与政治的扩张,风行江汉与江淮流域。经过战国早期的过渡,战国中期楚文字实现了内部的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汉字系统。随着楚地域的不断扩大,楚文字内部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地方差异。
[Abstract]:Chu script is an inclusive concept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t presen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arliest Chu characters reta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records,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e Chu people used Chinese characters at the latest in the late Sha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Zhou Dynasty. These Chu characters are bronze inscriptions in the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which are far away from the popular characters in the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forming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font and configura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characters of Chu formed two kinds of typefaces: tall, neat and beautiful. With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expansion of Chu, it became popular in Jianghan and Jianghuai River Basin. After the transition in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u characters in the middle warring States period realized the internal unity and formed a unique regional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hu region, there are some lo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u character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暨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91)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W05-优先引导专项”项目
【分类号】:K877.3;H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忠炜;;墓葬出土律令文献的性质及其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朱晓雪;;《包山楚简》札记三则[J];江汉考古;2011年03期

3 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J];文物;2004年07期

4 刘国胜;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获重大发现[J];江汉考古;2003年02期

5 徐少华;;包山楚简释地五则[J];考古;1999年11期

6 ;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2年01期

7 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下)[J];文物;1959年09期

8 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中)[J];文物;1959年08期

9 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上)[J];文物;195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羡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媄生力;秦楚同形字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荣权;;宋玉主要作品创作时地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2 刘刚;王梦;;宋玉赋“阳城”地望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10期

3 闫丽;;从战国楚地玉器看楚文化内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4 周海锋;;秦律令之流布及随葬律令性质问题[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5 索德浩;;成都老官山汉墓M1墓主族属考察[J];考古;2016年05期

6 吴晓欣;;楚卜筮简中的数字卦及清华简《筮法》的解卦原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7 李晋臣;;战国秦汉时期水利职官设置与管理法规[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8 贾连翔;;数字卦的名称概念与数字卦中的易学思维[J];管子学刊;2016年01期

9 闫丽;;上博简《鬼神之明》所见楚国的鬼神崇拜[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10 胡进驻;;北赵晋侯墓地墓位布局原则与相关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k合肥;b0W 文字形氃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媄生力;楚文字形近、同形s笤戳骺糩D];吉林大学;2014年

3 曹方向;上博简所见楚国故事类文献校释与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肖攀;清华简《系年》文字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李娜;《说文解字》“误释字”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6 刘云;战国文字异体字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7 张峰;楚系简帛文字讹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洪涛;论掌握形体特点对古文字考释的重要性[D];北京大学;2012年

9 孙飞燕;《容成氏》文本整理及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永昌;古文字中从“酉”之字的构形与流变[D];吉林大学;2014年

2 李晓丹;文字学术语及其英译规范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莹;;楚式镇墓兽研究[J];中原文物;2011年04期

2 沈睿文;;唐镇墓天王俑与毗沙门信仰推论[J];乾陵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3 张忠炜;;汉代律章句学探源[J];史学月刊;2010年04期

4 巫鸿;;“生器”的概念与实践[J];文物;2010年01期

5 高崇文;;楚“镇墓兽”为“祖重”解[J];文物;2008年09期

6 裘锡圭;曹峰;;“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录[J];文史哲;2007年04期

7 罗泰;;西周铜器铭文的性质[J];考古学研究;2006年00期

8 池田知久;西山尚志;;出土资料研究同样需要“古史辨”派的科学精神——池田知久教授访谈录[J];文史哲;2006年04期

9 巫鸿;;“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J];文物;2006年06期

10 佐佐木研太,曹峰,张毅;出土秦律书写形态之异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万福;论文字系统[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夏学胜;周文晶;;文字系统的历时演化与自组织[J];宜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徐世璇;;论多重文字现象[J];民族语文;1993年03期

4 梁国伟;秦霓;;网络动态文字与情感的空间化展开[J];文艺评论;2009年05期

5 刘隽;;文字起源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6 唐健雄;文字属性刍议[J];河北学刊;1996年06期

7 连登岗;;关于文字一些基本问题的再认识[J];励耘学刊(语言卷);2006年01期

8 邱子雁;;从汉字传播的角度比较日本、朝鲜的文字系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9 赵守辉;尚国文;;全球语境下文字改革与规范化的经验:变与不变之间[J];中国文字研究;2014年01期

10 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区别、联系和相互转化[J];汉字文化;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桂娣;;未来世界文字系统的发展和预测[A];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有光;;人类文字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规律[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3 邓章应;;文字的命名理据与命名原则[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范涛;我国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N];北京日报;2003年

2 杨锡彭;文字要适应于语言[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3 李书磊;言为心声真文章[N];人民日报;2005年

4 刘国挺 袁国亮 杨志有;打开中华汉字的大门[N];河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单晓伟;秦文字疏证[D];安徽大学;2010年

2 周波;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吴建伟;战国楚文字构件系统分析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文字考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子斌;颜文字的创意设计与文化传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31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31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d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