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现代汉语“给VP”结构的及物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8 18:35

  本文选题:“给VP” + 及物性 ; 参考:《汉语学习》2017年06期


【摘要】:现代汉语"给VP"结构的一系列句法、语义和语用限制应归结于信息结构的要求。本文采用功能类型学中的"及物性"理论讨论"给VP"的句法、篇章允准机制,揭示"给VP"结构依赖于特定句式和特定VP类型的原因。"给VP"在句法配置上呈现双论元结构,受事表现出"完全受影响"的倾向;主要动词VP要求完成体,具有"动作—结果"义;在语气方面排斥否定性的句法环境等。上述特征均满足"高及物性"句式的判断条件。将"给VP"结构认定为高及物性句式,还可以解释该结构在句式上的限制条件。最后,"给VP"在语篇中大部分用于编码前景信息。"给VP"结构的语义特点和语篇分布情况都表明"给VP"结构是一个高及物性句式。
[Abstract]:A series of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limitations of "giving VP" 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nd transitivity" in functional typ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ntactic and textual mechanism of "giving VP", and reveals the reasons why the structure of "giving VP" depends on specific sentence patterns and types of VP. The VP "presents a biargument structure in its syntactic configuration, and the subject shows a tendency of" being completely affected "; the main verb VP requires a perfect aspect with the meaning of" action-result "; and it rejects the negative syntactic environment in the aspect of mood, and so o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all meet the judgment conditions of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Gao and transitivity". The "given VP" structure is regarded as a high and transitive sentence pattern,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structure can also be explained. Finally, giving VP is mostly used to encode foreground information in discourse.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ourse distribution of the given VP structure indicate that the given VP structure is a high transitivity sentence patter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项目编号:12&ZD175)资助
【分类号】:H14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卉;南京方言中的“V不起来”与“阿/还VP”——兼谈语法同中有异对学习普通话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杨贺;;现代语言学视野下的“所”和“所VP”结构——论《马氏文通》开启的“所”字现代语法学研究历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靳俊杰;;《义勇军进行曲》及其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36期

4 陈叶红;;从南方方言的形成看“有+VP”结构的来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潘章仙;及物性分析在描写文体特征时的表现力[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6 陈继良;谭竹修;;及物性分析与批评性阅读——以一篇阅读理解文章为例(英文)[J];语文学刊;2008年19期

7 徐涛;;及物性视角下的房产广告研究——以合肥近两年房产广告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05期

8 黄媛;;小句的及物性分析与主题意义的体现[J];文教资料;2009年26期

9 孙琴;“有”能否作为“有没有VP”句的肯定回答?[J];语文学刊;2003年05期

10 姚海萍;贺敬华;;现代汉语“NP+为+O+VP”句式中的“VP”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媛;;政治演说与新闻的关联和及物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汤哲声;;中国现代汉语形成溯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刘现强;;现代汉语节奏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4 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5 王玉婷;;现代汉语“核心更加靠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白玉;;现代汉语“之前”、“以前”对比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王迟迟;;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字调问题[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8 唐有章;;一种新的现代汉语序列法[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9 曹跃香;;现代汉语“V+头”中“头”的性质及语义来源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大明;;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词性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亚恒;“不齿”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增义[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罗敏 整理;对现代汉语的再认识[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欣骏;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N];张掖日报;2006年

4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柯进;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王琪 时爽 张义冉;现代汉语怎样筛选网络语言[N];光明日报;2006年

7 许宝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8 张巨龄;从“以来”说到“今年以来”[N];光明日报;2003年

9 本报驻京记者 吴娟;媒体应准确使用外语词[N];文汇报;2000年

10 金寅;现代汉语中辅音能否自成音节及其他[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灵香江;现代汉语“如果A就B”类条件句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AHMED ZARIF DAIF(艾哈迈德);现代汉语“否定词+疑问词+X”相关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3 曲抒浩;基于标记论的现代汉语状补应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章敏;现代汉语中情态指向的反事实句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金福年;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彦哲;江苏境内方言“可VP”句式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吴莹莹;东台方言“个+VP”问句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3 黎勇权;现代汉语“V又VP”结构话题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4 张丽;中国一乡镇诊所的医患会话之及物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5 丁艳华;《我的安东妮亚》英汉文本的及物性过程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莹;及物性与政治语篇的批评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孙海荣;现代汉语“V向”和“V往”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真;现代汉语“最X不过”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高志如;现代汉语否定表达式“X才Y”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10 许江英;现代汉语唯状短语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36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36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c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