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研究——以“盖楼”为例
本文选题:网络语言 + 变异 ; 参考:《语文建设》2016年33期
【摘要】:伴随着信息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中,在语言上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一大批网络语言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在传统的汉语语言的基础上变异而来的,它的变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包括语音变异、词汇变异以及句法变异等。而导致网络语言发生变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人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个人的心理因素以及人的认知思维方式等等,其中,人的认知思维方式对于网络语言变异的影响是尤为明显的。本文立足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于网络语言变异的具体情况以及其中的认知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对网络语言现象和人类的认知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in our lif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all aspects of our life, among which, there is a more obvious expression in language. A large number of network languages are affecting our daily life.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languages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and its variation is reflected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voice variation. Lexical variation and syntactic variation. And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varia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includ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people fac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individuals and the cognitive thinking mode of people, among them, The influence of human cognitive thinking mode on network language variation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variation and its cognitive factors, so as to mak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human cognitive thinking.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WLWH15—41)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星;;网络语言初探[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5期
2 李霞;;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郭继荣;李园园;王静;;我国最近二十年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施春宏;语言调节与语言变异(下)[J];语文建设;1999年05期
5 丁崇明;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吴国华;语言的社会性与语言变异[J];外语学刊;2000年04期
7 张辉;语言变异的本质与制约[J];福建外语;2000年02期
8 肖建安;论语言变异中的语境[J];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9 郑敏;语言变异与公安语言的规范化[J];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10 黎运汉;语言变异研究的深入与开拓──读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J];语文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密容;;网络语言试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美莺;;网络语言刍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3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唐厚广;;语言与逻辑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新意来自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芮东莉;译介工作:永远的桥梁工程[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上海交通大学 张玉梅;语言正越来越“多中心化”[N];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赵强;言语魔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2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3 吴丽好;香港网络时代与华文二语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士鑫;广告语言特点及偏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语言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3 吴学辉;广告语言变异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罗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5 黄丽群;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研究[D];温州大学;2012年
6 张萌;语言变异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桂群;广告语言的变异使用及其规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谭玉兰;网络语言变异及其规范[D];吉林大学;2010年
9 刘毓容;《围城》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马原;中英网络语言中语言变异的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37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3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