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语言规则:生成性的必要基石之一
本文选题:原型效应 + 解释规则 ; 参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语言存在解释规则与生成规则,忽视语言中的生成规则是认知语法否认语言规则存在的主要原因。生成语法过分强调普遍规则而导致大量相对性规则得不到解释,认知语法强调语言行为的相对性但未从相对性条件中充分认识规则。相对语言规则是广泛存在的,即人类有一部分语言活动既是相对不同民族语言有效的,也是有规则的。相对语言规则在语言接触及语言习得中可以广泛观察到,这说明对一种语言规则的分析应该充分考虑到该语言的历史及文化背景。语言研究不应该否认规则的存在,而是要寻找建立规则的条件。
[Abstract]:The main reason why cognitive grammar denies the existence of language rules is that there are rules of interpretation and generation in language and ignoring the rules of generation in language. Generative grammar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universal rules, which leads to a large number of relativity rules being unexplained. Cognitive grammar emphasizes the relativity of language behavior but does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rules from the relativity condition. Relative language rules exist widely, that is, some human language activities are both effective and regular. Relative language rules can be widely observed in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nalysis of a language rul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language. Language research should not deny the existence of rules, but to fin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ule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关系字专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3AZD05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项目批准号:14ZBD102)
【分类号】:H0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进;语言与交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06期
2 穆丽媛;写作中的“语言痛苦”及其破解[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马大康;语言是变色龙──诗性语言研究之一[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薄艳华,谢琳;试论语言国情学与语言文化学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S1期
5 巫汉祥;网络语言与虚拟生存三面观[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张如奎;;语言符号组合与聚合的哲学再认知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3期
7 郭贵春;赵晓聃;;规则遵循中的语言共同体和规范性[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杜学增;;语言与文化[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杨芬芳;余丽建;;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与生命力[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0期
10 王晓丽;语言规则的层次[J];法国研究;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韧之;;拓扑学及其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窦丽梅;;语言反省:现代文化秩序的内省机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郭龙生;;语言潜、显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翟慎良 汪晓霞;如何面对网络语言[N];新华日报;2002年
2 谢云挺邋郑旭萍;是是非非网络语言[N];福建日报;2007年
3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王进安;建设网络强国需要和谐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N];光明日报;2014年
4 张桂辉;网络语言:令人堪忧的“另类蓝藻”[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常丽君;语言是人类的本能吗?[N];科技日报;2014年
6 语言所 程荣;和谐语言与和谐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志强;公元前6-前3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的萌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陆前;英、汉跨语言话题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任道;语言规则及其掌握的合理途径[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晴;网络语言的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延;技术时代语言发展状况的哲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广兰;论伽达默尔主体间性语言观[D];华侨大学;2011年
5 覃理;广告语言艺术[D];广西大学;2002年
6 王宏宇;生物节律与语言节律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许晶晶;奥斯汀语言现象学方法探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万志勇;权势与同等中语言的功能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王成志;文字交际应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9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39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