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方言属晋语并州片晋阳小片,本文选取孝义方言较有特色的重叠、词缀、代词、副词、语气词、体貌范畴、疑问句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对孝义方言的语法面貌及特点进行全面地归纳和总结。全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对孝义的地理人口概况、历史沿革、方言研究概况、方言调查合作人做简要的介绍,同时列出本文所用到的相关国际音标符号。第二章:重叠。本章从构词法层面入手,对孝义方言名词重叠式AA式、ABB式、AAB式、AABB式、ABCC式,动词重叠式AA式、AA儿式、A一A式、AT続式、圪AT続式、ABAB式、圪A圪A式,形容词重叠式AA式、AA儿地式、ABB地式、A圪BB地式、A里AB地式、AABB地式,量词重叠式AA式、圪AA式,象声词重叠式AA地式、圪A圪A地式,副词重叠式AA儿地式进行着重描写分析。第三章:词缀。本章主要分析了孝义方言特色词缀“圪、子、儿、忽、打、卜、擦”。第四章:特色词类。本章主要对孝义方言有特色的代词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副词如“可、兀来、兀来来、这来、这来来、圪、兀底、这底”以及语气词“咧、来、吧、啦、时、哈、么”进行了描写和分析。第五章:孝义方言的体貌范畴。本章主要对孝义方言的体范畴“完成体、经历体、起始体、持续体(进行体)、实现体”以及貌范畴“动量减小貌、随意貌”等进行描写分析,并对其相关的标志性助词、部分语气词进行详细的分析。第六章:孝义方言的疑问句。本章按照传统的分类法,对孝义方言的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句进行分析探讨,尤其对孝义方言九种正反问句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第七章:结语。本章主要对孝义方言词法特点和句法特点进行总结,同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7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孝义概况
1.1.1 地理人口概况
1.1.2 历史沿革
1.2 孝义方言研究概况
1.3 方言调查合作人
1.4 本文所用到的音标符号
第二章 重叠式
2.1 名词重叠式
2.2 动词重叠式
2.3 形容词重叠式
2.4 量词重叠式
2.5 象声词重叠式
2.6 副词重叠式
第三章 词缀
3.1 圪
3.2 子
3.3 儿
3.4 忽
3.5 打
3.6 卜
3.7 擦
第四章 孝义方言特色词类
4.1 代词
4.1.1 人称代词
4.1.2 指示代词
4.1.3 疑问代词
4.2 副词
4.2.1 可
4.2.2 兀来、兀来来、这来、这来来
4.2.3 圪
4.2.4 兀底、这底
4.3 语气词
4.3.1 咧
4.3.2 来
4.3.3 吧
4.3.4 啦
4.3.5 时
4.3.6 哈
4.3.7 么
第五章 孝义方言的体貌范畴
5.1 完成体
5.2 经历体
5.3 起始体
5.4 持续体(进行体)
5.5 实现体
5.6 动量减小貌
5.7 随意貌
第六章 孝义方言的疑问句
6.1 特指问
6.2 是非问
6.3 选择问
6.4 正反问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开木;;在语法研究中运用一点数学[J];学术研究;1991年02期
2 许嘉璐;;语法研究[J];现代语文;2006年03期
3 张云秋,柴兴东;论语法研究中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杨俊芳;取精择要 细致入微——读《晋方言语法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眸子;方言语法研究的思考——兼评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J];方言;2002年01期
6 杨俊芳;取精择要 细致入微——读《晋方言语法研究》[J];晋图学刊;2003年02期
7 殷相印;当前方言语法研究说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炜;;《语法研究入门》读后——向青年语法研究爱好者推介一本好书[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1期
9 路广;;两汉语法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喻遂生;;语法研究与卜辞训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琴;泗洪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娟娟;山西孝义方言语法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2 王宁宁;莘县方言语法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3 马晓梅;漾濞方言语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徐荣;广西北流粤方言语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覃东生;宾阳话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6 刘敏;陵县方言语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肖亚丽;黔东南方言语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钟武媚;粤语玉林话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9 丁爱清;《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王浩;王村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201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20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