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新兴指人名词“X哥”的语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6 01:11
【摘要】:近年来,新兴指人名词“X哥”词族大量出现,且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以新华网搜索的新闻标题中576个“X哥”词条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方法、降级述谓结构和隐含谓词还原法、图形-背景扫描理论和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对“X哥”的语义类型、语义关系和语义认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新兴指人名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哥”语义的历时变化和“X哥”的性质。“哥”的历时语义表明“哥”由亲属称谓泛化至类亲属称谓又在流行语中泛化至泛亲属称谓。鉴于“哥”的实义性本文将“X哥”视为偏正式复合词。第三部分,“X哥”的语义类型。利用空间和时间特性对“X”的语义类型进行描写和分类。从空间上看,“XNP”与“哥”构成重合、包含、共现和容纳关系。“X”越来越凸显“哥”浅层的,显现的特征,“X”特征凸显由内核转向外围,呈现浅层化趋势。从时间上看,“XVP/XAP”凸显“哥”的长期性或短暂性特征,“X”越来越凸显“哥”短暂的、偶发的特征,也呈现出浅层化趋势。“X”凸显特征的浅层化使得“X哥”语义含混且语义关系复杂,该部分尝试从浅层化解释“X哥”语义含混(语义理解多能性)问题。第四部分,“X哥”的内部语义关系。利用降级述谓结构和隐含谓词还原法对“X哥”的内部语义关系进行详细描写和分析。这些描写和分析表明“X哥”的内部语义关系复杂,“XNP+哥”内部语义关系有“同位关系”、“领属关系”、“对象-主体关系”、“结果-主体关系”等13个大类(15个小类)。“X哥”的语义关系特点主要包括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与表达形式的非对应性。该部分试图从谓词隐含解释“X哥”的语义含混问题。第五部分,“X哥”的语义认知。利用场景、扫描和图形-背景理论从编码角度对“X哥”的扫描层次进行描写。利用“X哥”的图形-背景扫描从认知角度解释“X”特征凸显的浅层化。当“X”与“哥”为重合空间关系时,“哥”的特征一次扫描就能完成认知,这就是第一次扫描。当“X”与“哥”是其它的空间关系时,或者“X”为“哥”的行为、评价特征时,还得对“哥”的特征进行第二次扫描才能完成认知。扫描的层次与“X”特征凸显浅层化密切相关,越是浅层的特征,扫描时认知主体付出的努力越小,属于浅层扫描。越是深层的特征,认知主体扫描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属于深层扫描。第一次扫描中,事件是背景,“X”和“哥”是图形;第二次扫描中,“哥”是背景,“X”是图形。利用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对“X哥”的事件域的认知模型进行描写。利用“X哥”的事件域认知模型补充其图形-背景扫描认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X”选择的多样性和语义细化。最后部分是结语。总结第二章至第五章的结论,并且类推至其它新兴指人名词“X+姐/妹/弟/爷/婶”等,认为“X哥”与“X+姐/妹/弟/爷/婶”构成一个集群。“X哥”的定性、语义类型、语义关系、扫描的方式和事件域认知模型均可以类推到其他亲属称谓词“姐”、“妹”、“弟”、“叔”、“爷”和“嫂”。这些亲属称谓词也都经历了亲属称谓→类亲属称谓→泛亲属称谓三个阶段的泛化。“X”也主要凸显主体“姐”、“妹”、“弟”、“嫂”、“爷”的[+事物][+行为]和[+状态]特征。“X哥”存在对应的“X姐/弟/妹/嫂/爷”。本文的研究有利于“X哥”类新兴指人名词的语义的理解,为新闻事件主体的命名和主体命名的编码与解码提供指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诗慧;陈建生;;范畴边界动态模糊性中的语义清晰性探索[J];外国语文研究;2016年02期

2 黄洁;;谐音造词的图形-背景阐释——以“蒜你狠”系列为例[J];外语学刊;2015年04期

3 苏宝荣;沈光浩;;类词缀的语义特征与识别方法[J];语文研究;2014年04期

4 夏历;张鸿艳;;网络语境下的“×哥”形式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03期

5 魏雪;袁毓林;;汉语名名组合的语义解释规律和释义模板库[J];语言学论丛;2013年02期

6 施春宏;;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J];当代修辞学;2013年01期

7 李军华;余蜜;;“XX哥”类认知称谓名词的构造方式与理据[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邹晓玲;;流行语“X哥”的语言学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刘娅琼;;从“X帝”等看敏感事件投射命名——兼论关系性框填结构[J];当代修辞学;2012年02期

10 潘国英;;修饰成分作为降级述谓性成分的地位[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2381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381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4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