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

发布时间:2019-03-30 15:34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句法生成过程中多重界面互动关系的刻画来系统描写和解释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的不对称分布现象,并借此刻画动结式的生成机制及其约束条件。文章首先基于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原则及其配位规则系统对典型动结式的生成过程做出描写,在此基础上,分析由多重界面特征互动制约而形成的特殊句法分布,进一步探讨动词论元结构的多重性和动结式论元结构整合的多能性之间的关系。文章还对与动结式研究相关的通例和特例、例外和反例的关系做出说明。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a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verb-knot in related sentence groups by depic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ultiple interfaces in the process of syntactic generation, and thus characterizes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and constraint conditions of verb-knot. Firstly,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 of th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coordination rule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the typical verb-knot, and then analyzes the special syntactic distribution, which is restric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interface.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plicity of verb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pluripotency of the integration of verb argument structure and verb-knot argument structure is discussed. This paper also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xamples, special cases, exceptions and counterexample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75) 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0YB01) 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4YJ150006)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文辉;动结式在几个句式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4年03期

2 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3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5 刘街生;;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6 吴茂刚;;近二十年来动结式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7 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任俊红;;汉语动结式存在的认知理据[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林燕;;动结式复合词的核心问题[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杨洁;;“V着(zháo)”与“V到”的替换条件及其动因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何玲;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查方;动结式“V满”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美玲;动结式和可能式不对称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梁彤;动结式的配位方式及相关句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方亚;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格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李;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王鑫;有关“动_1+动_2”类动结式的几个问题[D];山西大学;2003年

9 郑尧;动结式的语用解释及其进入相关句式的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白燕;基于对比分析的朝鲜族学生动结式习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50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450210.html

上一篇:德宏傣语的类型学描写  
下一篇:量词“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e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