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方言中“等”的语法化
[Abstract]:In Huangxiao dialect, "equal 1", which is waiting for the meaning of expression, evolved into "equal _ 2, equal _ 3", which is a passive marker, and the key is that the sentence pattern 1 "NP1 et al. NP2 VP" appears. And the sentence pattern 2 "NP1 (non-VP) NP2 (living,) VP (controllable, carry on)", 3 "NP3" and other NP2 (living, doing) VP (realization, and things), respectively, are evolved into "equal _ 2," Conditions for _ 3 "." The reason why "iso2" evolved to "iso3" is that there is a mechanism of "do / (get) / etc" to be a passive marker in the different dialect points of the film,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ltaic language family.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淮官话黄孝片方言语法比较研究”(12BYY027)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方言接触视域中的‘黄孝片’方言语法调查研究”(11YJA40084)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方言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类型学视域中的黄孝方言语法研究”(2014FYZ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7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哨兵;;被动标记“让”的多角度考察[J];语言科学;2008年01期
2 苏艳飞;;论壮泰语带被动标记句的分化时间[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3 何洪峰;试论汉语被动标记产生的语法动因[J];语言研究;2004年04期
4 邓永红;;湘南土话的被动标记和处置标记[J];汉语学报;2005年04期
5 耿言海;;论被动标记“吃”的语法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向柠;贝先明;;湖南武冈方言的被动标记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振来;;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的功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柳丹丹;;长沙话被动标记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9年20期
9 曾庆安;;新化方言被动标记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刘利红;;被动标记“被”、“叫”、“让”、“给”语法化程度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迪;南城方言被动句及被动标记“着”“得”“畀”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锐;被动事件的概念化[D];南京大学;2014年
3 吴燕;宁国话中的被动标记及其虚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帆帆;侗台语被动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陈健;汉语被动标记的语法化与贵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6 李东明;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苏艳飞;壮泰语带被动标记句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洁曼;“见”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D];温州大学;2007年
9 滕小毛;麻阳话“着”字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10 杨芳;枞阳方言中的虚词“着”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60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46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