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频话语分析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multi-mod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discours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CCTV documentary "China on the Tip of tongue" and its extended edition video, and interprets the identity of home reflected by food culture and the harmony of "courtesy". Historical inheritance, pluralistic coexiste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ulti-modal discourse construction means. Based on thi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how to use cultural video multimodal analys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bility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how to teach cultural knowledge through careful reading of video conten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ow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discourse strategies of cross-cultural expression through multi-modal means, and how to practice and strengthen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and strategy consciousness through multi-modal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video. How to develop cross-cultural ability through mini-classroom and video p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作者单位】: 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留学生《中国国情与文化》案例式教学探索(编号:kg2013272)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伟;;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障碍——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国际传播的意义分析与现实准备[J];中国电视(纪录);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萍;何晓东;;从中国传统话语看间接语言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8期
2 都婧婧;;英语电影视频语篇与视听说教学[J];电影文学;2011年08期
3 侯松;吴宗杰;;话语分析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解读——以衢州方志中的“文昌殿”为例[J];东南文化;2012年04期
4 侯松;吴宗杰;;遗产研究的话语视角:理论·方法·展望[J];东南文化;2013年03期
5 何志鹏;;国际法的中国理论:前提与构想[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3年00期
6 詹绍霞;;《徐州城市宣传片》的认知机制和多模态互动意义[J];当代电视;2013年12期
7 何志鹏;;国际法的中国理论:前提与构想[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3年01期
8 陈松菁;;基于MMA Video2.0的视频语篇分析应用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9 周媛;张发祥;;完美的视听融合——多模态解读《国王的演讲》电影预告片的构成意义[J];海外英语;2011年10期
10 贺晨;;历史叙述的深层话语空间——基于对《史记》和《剑桥中国史》中“商鞅变法”话语构建的对比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余华;礼失求诸野:勾良苗寨礼文化的意义交织[D];浙江大学;2012年
3 侯松;文化话语视域中的遗产建构与重构[D];浙江大学;2014年
4 刘国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胡美馨;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音乐视频《我和你》构成意义的多模态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媛;多模态解读好莱坞式电影预告片[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3 陈圆圆;商业广告的互动意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李欣然;CIS战略在电视纪录片频道品牌建设中的导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晨晨;中英预防艾滋病视频的多模态话语对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娣;多模态语篇中的模态间协同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景雪玲;央视纪录频道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8 张俊楠;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9 卢凡凡;2012年奥巴马竞选视频“前进”中人际意义的多模态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漾;城市身份认同的多模态话语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素玲;;晚清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及其社会文化意蕴[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03期
2 秦开凤;何炳武;;先秦时期黄帝祭祀活动之微探[J];管子学刊;2007年01期
3 励松青;社会符号学与广告话语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田夫;民国首次祭祀黄帝陵[J];民国春秋;2001年01期
5 成文;田海龙;;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6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7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8 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金梅;“《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张志敏;;多模态视角下诗画语篇解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曾庆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性及其作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年02期
4 蒋婷婷;;多模态隐喻建构的认知初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02期
5 李力;;幽默的多模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陈明瑶;谢莉;;论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和情感说服功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王小梅;;多模态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J];北方文学(下旬);2012年11期
8 王娣;陈海庆;;多模态语篇中模态间的协同关系[J];知识经济;2013年09期
9 杨旭;汪少华;;电视广告音乐的多模态隐喻机制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3年03期
10 陈金莲;;多模态语篇的接受美学价值取向[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爱东;谷珍;杨燕平;白鹤;;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效果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张霄军;;多模态语料库: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途径[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凡;王宏;;多模态情感数据标注方法与实现[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赵贤;;多模态基底系统性质研究[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友安;胡云安;周绍磊;;Hammerstein系统的多模态模型及其两步辨识法[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钟若飞;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应用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康志峰;;口译中多模态的AA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黄俊辉;李文政;李学军;;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医疗设计与肿瘤精确治疗[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孟祥亮;史元春;杨欣;;基于分层原语的多模态输入统一访问接口[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在SZ-4飞船模拟验证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刘垠;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罗绵卫 王建成;中国航天科工高分专项实现零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1年
3 记者 刘钊 通讯员 唐世浩 刘瑞霞;三维大气体可视技术取得初步突破[N];中国气象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逯波;多模态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4 谭帅;多模态过程统计建模及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5 王洋;多模态图像检索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张志坚;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融合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刘亚楠;多模态特征融合和变量选择的视频语义理解[D];浙江大学;2010年
8 叶剑华;三维及多模态人脸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钱真;视频多模态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曾宪武;大跨度桥梁多模态耦合颤抖振及其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莹;多模态语篇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2 周燕红;幽默广告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于萍;购物网站的多模态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周娜;语文课程中的多模态素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邵爽;教科书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苗苗;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裴晓娜;多模态奥巴马竞选海报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窦红双;话语的多模态性:理论与实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龙艳琴;汉语房地产平面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袁艳艳;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模态协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66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46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