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和西北方言受事前置语序的类型比较
[Abstract]:Since ancient times, the basic word order of clauses in mainstream Chinese has been SVO,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dialects, there is a strange type of landscape: the dialects at the east and west ends of Chinese, that is, Wu dialect at the eastern end and the northwest dialect at the western end. In the type of word order, the deviation from VO word order is the most, and the pre-word order is very common, and the degree of deviation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in a large area of Chinese dialects between the two. In this paper, the limitations of sentence class and polarity, the limitation of part of speech and syntactic attribute of preacceptance, the semantic attribute (referential meaning, degree of life) and the attribute of textual information (new and old information,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types of receptive preorders in both dialects, and explains that the receptive preorders of Wu dialect are mainly the extended usage of the subject topic structure, while the receptive preorders of northwest dialects are the real OV preorders. It originates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word order of the adjacent language SOV.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汉语口语的跨方言调查与理论分析”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2 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J];方言;1993年03期
3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年04期
4 任碧生;西宁方言的前置宾语句[J];方言;2004年04期
5 张建军;;甘肃临夏话的虚词“着”[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06期
6 马企平;临夏方言语法初探[J];兰州学刊;1984年01期
7 阿·伊布拉黑麦;;甘肃境内唐汪话记略[J];民族语文;1985年06期
8 罗太星;青海汉语方言中的“宾——动”式——兼与程祥徽 张成材同志商榷[J];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03期
9 宋卫华;从方言的特殊表达语序审视其语法语义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刘丹青;;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天华;;语言类型学和我国语言学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夏先培;先秦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朕”“我”“吾”关系初探[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3 夏先培;;两周金文的第二人称代词及一些相关问题[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刘小川;;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6 陈勇;;А.Е. Кибрик的语言类型学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7年04期
7 王晖;汉语共同语处置句与方言处置句句型比较──兼谈汉语方言语法的价值[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8 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J];方言;2004年02期
9 李启群;湘西州汉语方言两种特殊语序[J];方言;2004年03期
10 任碧生;西宁方言的前置宾语句[J];方言;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莉;汉西领属结构的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周洪学;湖南安仁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亚彬;庆阳市西峰区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筠;西宁方言的民俗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盛益民;绍兴柯桥话指示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5 张丹萍;庐江黄屯方言里的两种含“把”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包梦瑶;现代汉语非典型双宾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章丽燕;“有+N_双”构式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晓红;指量名结构的语序及分布的类型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洲建;英汉宾语小句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艳萍;镇原方言语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名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1963年01期
2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3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4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5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6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7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8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9 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J];方言;1993年03期
10 徐丹;从北京话“V着”与西北方言“V的”的平行现象看“的”的来源[J];方言;199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司提反·米勒(Stefan Müller);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语法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伦;;“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2 黄行;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3 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4 彭[?;;语言接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徐来娣;;汉俄语言接触初探[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年01期
6 李强;;语言接触在民族文化关系中的作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2009南开·语言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1期
8 张伟;李冰;;关于语言接触的心得[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8期
9 邹晓玲;;语言接触:一个多维度的分析路径[J];思想战线;2012年04期
10 赵秀媛;;从词汇现象看大连方言的语言接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小凤;;跨文化交际中词语借用印记[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基金处;我院新获4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仁顿珠泽;一个博士生的求学路[N];中国民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2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秀媛;语言接触所引发的鄂尔多斯土语语言结构演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田丽丽;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英汉借词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邵大艳;汉俄语言接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郭骄;语言接触下英语借词在汉语环境下的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郭云婷;语言接触视角下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珍莉;语言接触视角下英汉翻译中的欧化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7 唐玉萍;从语言接触看岚角山土话的衰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静;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白杨;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林霞;基于语言接触理论的廿四都闽南语词汇演变分析[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81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48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