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蓄意隐喻理论的学术进路

发布时间:2019-06-11 14:02
【摘要】:蓄意隐喻理论为主流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创了崭新视角,为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融合掀开了新篇章。本文在隐喻三维立体新模型的基础上探讨蓄意隐喻的定义、基本概念构成和理论假设,检视蓄意隐喻新论在六个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及有待拓展的领域。
[Abstract]:Intentional metaphor theory has open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mainstream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opened a new chapter for the fus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new model of metaph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basic conceptual composition and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intentional metaphor, and examines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new theory of intentional metaphor in six aspects and the fields to be expanded.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汉英认知辞格及其ERP实验的当代隐喻学研究”(15XYY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毅,花勇;亚里斯多德的隐喻理论[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李福印;介绍《当代隐喻理论:从汉语的视角谈起》[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3 倪传斌;从说话者和听话者互动角度评塞尔的隐喻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4 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姚敏;隐喻理论的认知本质与理解[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王丹丹;;从认知功能谈隐喻理论的类型与本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何爱晶;;隐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周静;;问题情境的设定、重构与调谐——生成隐喻理论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彭贝妮;;隐喻理论的多维度分析[J];海外英语;2012年13期

10 钟联民;;西方隐喻理论中的义素转移说[J];当代修辞学;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毛帅梅;;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洋;《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寇睿棋;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6年

3 张彩丽;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新疆大学;2010年

4 周海娟;塞尔隐喻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颜卡跃;隐喻探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高蕾;文学隐喻的认知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相龙烽;西方隐喻范畴的美学内涵[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汤天颖;基于隐喻理论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卢烨;颜色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及其使用[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饶红艳;基于认知角度的网络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97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497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e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