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名形式”制约性对比研究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规划课题项目“汉英‘名形表量构式’句法语义互动的历时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3BYY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H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石毓智;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用法[J];汉语学习;199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峰;谈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范畴[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旷红宇;谭宪芳;;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优势提高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效果[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余玲;;论汉英类比构词异同[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郑美花;;转喻的认知多维阐释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段慧茹;;“一词多义”的认知多角度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卫晓旭;;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义习得次序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连朝霞;;“老”=“old”?——基于语料库看“老”字的标记性及其英语对等语[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牟桂芳;;英汉语动词对比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李佐文,刘长青;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张莉;;现代汉语一词多义成因论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丁英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10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颖;CBI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国宪;;略谈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邢福义;;说“数量名结构+形容词”[J];汉语学报;2012年02期
3 陆俭明;关于定语和状语的区分[J];汉语学习;1983年02期
4 张美兰;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5 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特点[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王寅;认知语言学中值得思考的八个问题[J];外语研究;2005年04期
8 张韧;;认知语法视野下的构式研究[J];外语研究;2007年03期
9 侯国金;;对构式语法八大弱点的诟病[J];外语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立红;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慧玲;闽南语“低量级程度副词+形容重叠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洪建;汉语形容词重叠结构在哈萨克语中的对应表达及其教学[D];新疆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环生;;说“X+数+代”[J];文学教育(下);2010年09期
2 曹炜;何震亚;;从意象图式理论看单音节简称并列组合的排列规则和组合特点[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钱杨;;自然语流中韵律词时长分布对比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吴为善;论汉语后置单音节的粘附性[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5 吴为善;主谓结构前的单音节能否站得住?[J];汉语学习;1990年02期
6 唐建;;略谈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中的变异[J];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1992年02期
7 白连衡;晋陕蒙地区单音词重叠效果及其他[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8 郑颖琦;;隐喻认知在流行的单音节词语生成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2009年03期
9 郑庆君;湖南常德方言的语气词[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缑新华;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兼类考察及认知解释[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倩;;单音节反义语素与相同语素组合后的词义变化及变化因素[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平悦铃;;上海方言单音节中塞音塞擦音腭位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宋雅男;何伟;;标准普通话单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张华;邵广宇;陈静;王硕;张朝慧;李玉玲;韩德民;;普通话单音节完整词表与小词表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邱立坤;;单音节名词(缀)的释义模式与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刘浩杰;杜利民;;基于声调聚合的单音节音域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7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修乐泉;宋钧;;汉族和维族儿童识字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9 杨春宇;;浅议俄语的词重音[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10 章新传;;余江话的“里”尾[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何广见;注意“非单音节词语”中多音字的读音[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2 沈锡伦;词的上下界限[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杨锡彭;字与语素[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4 南周;推奥运英语不如推奥运汉语[N];今日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沈世s,
本文编号:2530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53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