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重动句的来源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合鸣,王金芳;古代汉语多标被动句试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2 胡继明;郭小龙;;“见+V”式被动句“西周说”辨证[J];汉字文化;2009年04期
3 周莹萍;;《史记》被动句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范先钢;说帮动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5 周国光 ,孔令达 ,李向农;儿童语言中的被动句[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01期
6 王丽芳;;重动句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6年04期
7 金小中;;“妇女无所幸”不是被动句吗?——兼与高天友老师商榷[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12期
8 曾侨骄;于善志;;思维方式下的英汉“被动句”表征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1期
9 刘光明;关于古汉语无标志被动句的几个问题[J];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10 易匠翘;主位推进与主动句、被动句的选择[J];大众传媒(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丁婵婵;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玮玮;早期儿童被动句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莉;汉语虚动句及其认知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3 刘瑶;英汉被动句偏误的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家隽;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杨春凤;佛传经被动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付云华;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陶俊;原则—参数理论与被动句的语法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梅晓莲;汉日被动句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9 魏扬秀;重动句原因解释功能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10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79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57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