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基于拓扑空间理论的隐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18:37
【摘要】:隐语的研究已经迈入多学科、多视角的认知世界。本文从认知层面出发,将拓扑空间理论引入隐语的认知研究中,可以帮助我们用拓扑学的思维方式得到隐语的认知同一性和隐语的内在生成机制。隐语的认知同一性是指隐语生成前后的言语表达不同,但是认知上相同的拓扑性质。在整个隐语的认知过程中,隐语的认知同一性的获得有两种方式,一是来自于隐语识解属性的同一性传递;二是来自隐语的认知拓扑空间的同一性关系。隐语识解属性即指事物本质的状态、性质及关系的认知属性。隐语识解属性的同一性传递是认知主体在主观意向性调控下,将一种表述形态的某种识解属性匹配至另一种表述形态,形成二者属性的同质性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语的识解属性始终保持不变,这说明隐语的认知具有同一的性质;本文根据隐语的生成过程,提出了三个拓扑空间:原像拓扑空间、加密拓扑空间、隐语拓扑空间。通过对这三个拓扑空间的拓扑关系分析,本文得到加密拓扑空间和隐语拓扑空间是同胚关系。同胚关系在拓扑学就是完全等价的关系,本文称之为隐语的认知拓扑空间的同一性关系。隐语通过隐语的识解属性在传递中保持不变的性质和拓扑空间相等相同的关系来解释隐语的认知同一性。这就能用来解释为什么隐语和隐语生成前内容的言语表达不同,但是人们对二者的认知相同的问题。隐语的内在生成机制是指隐语是如何生成的运行方式。简单来说,隐语的生成过程就是大脑首先对言语表达的识解属性进行确定、筛选的心智加工工作,再根据筛选出来的识解属性与现实语言世界进行配对,找到某个具有同样识解属性的语言单位的过程。但是这样说过于笼统,缺少实际操作的过程。为了提供更清晰的生成操作,本文结合识解属性的两种类型,分别展开隐语生成操作方式的研究。一种是表示状态、性质的本质类识解属性;另一种表示实体语义的关系类识别属性。对于本质类识解属性来说,隐语创造者在主观意向性调控下,借助词典工具和中文词语认知属性数据库,就能得到该语言单位的认知属性。之后进行筛选与匹配的加工工作,就可以得到有同样识解属性的语言单位,这些语言单位可以作为我们生成隐语的参考;对于关系类识别属性来说,隐语创造者可以通过因-果关系、工具-使用者关系、生产者-产品的关系、内容-容器关系、实体-目的地关系、整体-部分关系、个体成员-集体关系、信息-主题关系等实体语义关系来生成隐语。可以采用单一性语义关系或者多个语义关系来生成隐语,也可以将本质类识解属性和实体语义的关系类识别属性结合起来生成隐语。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36.4;O189.11
【图文】:

基于拓扑空间理论的隐语研究


拓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关系

基于拓扑空间理论的隐语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模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鸿燕;;语言表征的认知拓扑性质[J];外国语文;2015年06期

2 徐盛桓;;视觉隐喻的拓扑性质[J];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01期

3 吕公礼;宫英瑞;;语言的拓扑变换性与翻译理论的本体建构[J];东方论坛;2013年04期

4 杨克彦;;认知突显与隐语[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年12期

5 李斌;陈家骏;陈小荷;;基于互联网的汉语认知属性获取及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03期

6 熊学亮;;“EAT/吃+NP”表达的语义拓扑假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黄星;;汉语隐语生成的拈连机制[J];外语研究;2009年03期

8 黄星;;隐语研究的认知语用学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2期

9 刘国辉;;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含关联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刘爱英;隐语的认知阐释[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2719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719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3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