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动词的认知考察与趋向补语的多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8 10:59
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从趋向动词入手,通过细致分类、认知观照、功能探究,进一步揭示由其构成的趋向补语所具有的语言类型学意义。本文从“认知”出发,根据“认知参照”对趋向动词进行细致分类,分析位移事件中的“信息组块”,再从“信息”的角度分析趋向动词的句法问题,以及趋向补语表述不同位移时的句法差异和语序问题;借助“视觉表象”,分析趋向补语各种语义的衍生机制与语义特点;从语用的角度,分析语境、发话人主观视角、交际情境、交际功能等对趋向补语句法形式和语义的影响。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第二章从位移类型和认知参照的角度考察趋向动词。趋向动词表述的位移,可以分为施事位移、受事位移、部位位移三种类型,对位移现象的认知需要借助“认知参照”,如“立足点/场域”“处所”“相对位置”“空间方向”等,不同的趋向动词对应不同的“认知参照”;位移类型、认知参照影响趋向动词的语用和语义。第三章从“信息组块”和“语块组合”的角度考察趋向动词。通过分析位移“活动”与位移“事件”的差异,指出位移“事件”包括四个“信息组块”:背景、起始、过程与结果。趋向动词表述位移的“结果”,同时含有位移的“方向”信息;动词在汉语“语块组合”中具有“标记”作用,动词之间的距离造成“动补式”与“连动式”两种结构差异;根据“动词性”的强弱,趋向动词可以分为“弱动型”和“强动型”,前者只能作补语,后者既可作补语,也可作谓词;在表述施事位移时,不同的认知参照、信息加工和关注焦点,位移是否涉及“处所”,涉及的“处所”是位移的终点、起点还是路径,都会对趋向动词的句法形式产生影响。第四章分析趋向补语的句法形式与语序呈现。部位位移和受事位移的“信息组块”比施事位移复杂,“把”字句能更好地呈现其“信息组块”及相互关系,在句法上能够平衡补语与宾语的位置“竞争”,是表述部位位移和受事位移的“优势语序”;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不同,语义结构和组合关系也存在差异,“后宾式”是典型的“动补”结构,“前宾式”可以视为“连动式”或“兼语式”,“中宾式”可以视为“兼语式”或“动补式”加“来/去”;趋向补语的句法形式,体现了汉语句子的“竹式结构”和“动词核心”,体现了汉语注重形象思维和韵律节奏的特点。第五章分析趋向补语的语义衍生与语义特点。趋向补语表述的是位移的“视觉表象”,基本义为“趋向结果义”,是对位移“过程”“结果”“方向”的综合表述;在“趋向结果义”的基础上,通过视觉表象中的“信息附加”和“隐喻”,趋向补语有了“结果义”和“状态义”;趋向补语的语义都与“变化”有关,趋向动词是对“变化”的起点、方向/过程、终点的综合表述;“语用”推动了趋向补语的语义发展,需要结合具体的“语用”背景分析趋向补语的语义。第六章从语境、视角、信息三个角度,阐述趋向补语的语用问题。“来/去”的立足点,与语境中的“场景”切换、发话人的“视点”切换、发话人的心理位置等有关;“V上”与“V下”可以表述相同的事件,体现出语言的“主观性”和“视角”差异,“V上”对应“处所”视角和“施事”视角,突显“主观期望”,“V下”对应“受事”视角,突显“客观结果”;趋向补语可以传递或者强化“结果”信息、“变化”信息,可以引出“评判”信息、传递“暗示”信息,“承载”和“传递”的信息不同,去掉趋向补语后对语义的影响不同。第七章从交际情境、交际功能的角度,分析趋向补语的语用问题。交际情境可以分为“对话”和“独白”,交际功能可以分为“告知”“祈使”“叙述”“描述”“评述”等,交际功能不同,趋向补语的句法形式也有差异;趋向补语与“了”的搭配,受交际情境、交际功能与表述内容的影响,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动态助词“了”服务于交际需要,或者是补足信息、消除误解,或者是传递交际意图,或者是增强表达效果。第八章为结语,总结研究收获,反思研究的价值和不足之处。本课题通过对趋向动词的认知考察,进而对趋向补语进行多维的深化探索,对趋向动词和趋向补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了对汉语特点的认识,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146
【部分图文】:
逦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再经发音器官外现出来。这一论述不仅适用于口语交际,也适用于书面语语言用于交际,交际发生在“情境”之中,发话人产生了想要表述的“内想要达成的“意图”,在头脑中“编码”形成“内部言语”,“编码”包括加工”和“语词加工”;“内部言语”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出来,受话人?,客观现实、主观认知、交际情境、交际需要、语言特点,都会影部言语”的“编码”和“语言呈现”。如图1-1所示。逡逑
具体又有a.穿过(“过马路、过河”)、b.经过(“红军过草地”)、c.路过(“走。逡逑过那一个拐角”)、d.越过(“飞机翻过这座山”)、e.绕过(“为了降低修路难度,逡逑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等不同情形。如图2-1所示。逡逑“过”与“来/去”组合,形成复合趋向动词“过来/过去”。“过来”“过去”逡逑表述施事位移,有时可以在中间插入处所词,如:“游过去-游过这条河去”“越逡逑过来-越过这座山来”,这时“过来”“过去”可以视为“过+邋N邋_+来/去”的省逡逑略形式,下文称之为“过,+来/去”。逡逑29逡逑
本文编号:2814097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146
【部分图文】:
逦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再经发音器官外现出来。这一论述不仅适用于口语交际,也适用于书面语语言用于交际,交际发生在“情境”之中,发话人产生了想要表述的“内想要达成的“意图”,在头脑中“编码”形成“内部言语”,“编码”包括加工”和“语词加工”;“内部言语”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出来,受话人?,客观现实、主观认知、交际情境、交际需要、语言特点,都会影部言语”的“编码”和“语言呈现”。如图1-1所示。逡逑
具体又有a.穿过(“过马路、过河”)、b.经过(“红军过草地”)、c.路过(“走。逡逑过那一个拐角”)、d.越过(“飞机翻过这座山”)、e.绕过(“为了降低修路难度,逡逑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等不同情形。如图2-1所示。逡逑“过”与“来/去”组合,形成复合趋向动词“过来/过去”。“过来”“过去”逡逑表述施事位移,有时可以在中间插入处所词,如:“游过去-游过这条河去”“越逡逑过来-越过这座山来”,这时“过来”“过去”可以视为“过+邋N邋_+来/去”的省逡逑略形式,下文称之为“过,+来/去”。逡逑29逡逑
本文编号:2814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1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