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会话中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21:04
本文关键词:中德会话中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沉默”问题的研究在近三十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不论是在语言学的各个领域,比如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还是在社会学、文化学中,对沉默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然而,“打破沉默”却鲜有人研究。更多关于打破沉默现象的研究都集中在教学领域,即教师如何打破学生的沉默,或外语学习者如何在外语课堂上打破沉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跨文化领域,打破沉默的研究少之又少。其中跨文化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沉默现象的对比以及不同国家的人对他国人沉默的评价、理解、感知等,而以中德跨文化具体会话情境为研究对象对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的研究仍然缺乏。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做一些新的尝试。本文旨在分析跨文化交际,具体来说是中德会话情境中双方交际参与者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分析、归纳并对比中德双方的大学生在具体的交际场景中使用哪些语言策略打破双方会话中的沉默。跨文化交际中,因交际参与者文化、语言、身份的不同导致其对沉默的理解不同,也因此会产生交际障碍、误解并形成不同的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本论文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通过分析文本获得的语料,中国和德国大学生在第一次见面的会话中采用怎样的语言策略打破会话中的沉默?他们在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上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2)双方会话参与者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对中德交际会话的继续进行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对对方会话参与者有哪些影响?双方是否因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不同而产生误解?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原因和研究目标,提出了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介绍了论文的整体框架和总体结构;第二部分是研究现状,概括介绍了有关沉默研究的历史沿革,主要介绍了有关打破沉默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理论部分,介绍了与本文研究方法密切相关的会话分析法的重要概念、互动中出现沉默现象的原因、沉默所起的作用及沉默研究的微观、宏观层面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沉默现象;第四部分为研究方法和设计,介绍了本文所运用的会话分析方法和所采用的质性分析方法软件,在研究设计部分就研究所模拟的会话任务、内容、选择的研究对象作了说明;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阶段分析和形式分析这两个分析过程对本文的语料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了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打破会话中沉默所采用的语言策略,并在第五部分的最后对双方采用的语言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六部分深化总结了主体部分的研究成果并客观指出了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和有待未来研究、改进之处。本论文结合会话分析方法通过对转写后的文本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德大学生在初次见面的会话交际中采取了以下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阶段分析中,打破沉默的策略有转换话题、转换意向(从会话主题相关转换到与会话主题无关或反之)以及结束当前会话主题等。这一层面上,中德交际参与者的区别不大。在形式分析中,中德交际参与者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显示出较大的差异。中方的交际参与者主要采用小声默念相关词汇、重复对方交际者所述观点、提出建议和转移话题四项。而德方的交际参与者打破沉默时主要采取提出建议、提出各类问题、解释论证以及直接将话语权留给对方等四项语言策略。2)中德交际参与者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对会话的整体进行和对对方交际者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中德双方都采用的语言策略“提出建议”对打破沉默并持续会话的效果最好。中方另外的几种语言策略如小声默念相关词汇、重复对方交际者所述观点和转移话题虽然能结束一时的沉默,为中方的交际参与者赢得思考、反应的时间,却对整体会话的持续进行不能产生过多积极的影响。德方的语言策略如提出各类问题和解释论证能够打破会话中的沉默并以直接的形式要求中方的会话参与者进行回答,从而使会话得以持续。而德方的最后一个语言策略,直接将话语权留给对方,并未在保持会话上取得好的效果,反而消极影响了会话时的气氛。
【关键词】:打破沉默 语言策略 中德交际会话 会话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H33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7
- 摘要7-10
- 目录10-13
- 正文13-102
- 参考文献102-108
- 附录108-210
本文关键词:中德会话中打破沉默的语言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7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