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泰国学生“交互动词”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17:46
   本文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出发点,采用语料库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泰国学生“交互动词”习得难度及偏误类型,总结其习得和偏误规律,以期为泰国学生的交互动词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首先对“交互动词”的概念进行了探究,综合各家观点,认为“交互动词”是涉及到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与物的动词,并明确了该类词语的界定方式:(1)NP,+跟/和+NP2+V+(0);(2)NPC+V+(0)(NOC代表 NP,和 NP:2的合体部分);(3)不可以进入NP1+V+NP2内内。结合框架、大纲及相关教材,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并对“交互动词”的特点及类别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将其分为社交类、婚恋类、商谈类和竞业类四类。其次,本文从语义和句法两个角度,对比了“交互动词”在泰语和汉语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此为依据对该类词语的偏误进行预测。在习得章节,对于从语料库中提取出来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学生语料进行了详尽地分析,结合“初现率标准”和“准确率标准”考察了 19个“交互动词”的习得难度,得出习得顺序。在偏误章节讨论不同阶段学习者出现的偏误情况,分析得出“交互动词”的五种偏误类型:错序、遗漏、冗余、误代和搭配,并对比了语料库检索和问卷调查结果,探究各个阶段不同类型偏误的原因。最后,在对“交互动词”习得与偏误分析的基础上,为使“交互动词”教学能够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笔者分别从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策略。从教材角度:①分阶段设置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难度与学生水平相符合;②教材释义详细化,使“交互动词”含义及搭配在课本词部分达到图目了然的效果;③强化词语练习,在教材中根据学生偏误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交互动词”的练习。从教学角度:①分阶段教学,教师的教学各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②注重延伸与总结,教师在对词语进行扩展教学的同时应该适当总结“交互动词”特点及用法;③加强汉泰对比,有效的对比使学生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汉语与泰语的差别所在,减少偏误。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195.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理由
        0.1.2 研究意义
    0.2 交互动词研究现状综述
        0.2.1 “交互动词”汉语本体研究概况
        0.2.2 “交互动词”偏误及教学研究概况
    0.3 研究对象与范围
    0.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交互动词”本体考察及汉泰对比
    1.1 汉语“交互动词”本体考察
        1.1.1 “交互动词”特点研究
        1.1.2 “交互动词”类别划分
    1.2 汉泰“交互动词”对比研究
        1.2.1 汉泰“交互动词”对应考察
        1.2.2 汉泰“交互动词”句法对比
第二章 “交互动词”习得考察
    2.1 初级阶段习得情况考察
        2.1.1 “社交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1.2 “商谈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1.3 “婚恋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1.4 “竞业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2 中级阶段习得情况考察
        2.2.1 “社交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2.2 “商谈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2.3 “婚恋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2.4 “竞业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3 高级阶段习得情况考察
        2.3.1 “社交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3.2 “商谈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3.3 “婚恋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2.3.4 “竞业类”交互动词习得情况
第三章 “交互动词”偏误分析
    3.1 初级阶段偏误分析
        3.1.1 错序
        3.1.2 遗漏
        3.1.3 误代
    3.2 中级阶段偏误分析
        3.2.1 错序
        3.2.2 遗漏
        3.2.3 冗余
        3.2.4 误代
        3.2.5 搭配
    3.3 高级阶段偏误分析
        3.3.1 错序
        3.3.2 遗漏
        3.3.3 冗余
        3.3.4 误代
        3.3.5 搭配
第四章 “交互动词”教材编写及教学建议
    4.1 对于教材编写的建议
        4.1.1 分阶段设置教材内容
        4.1.2 教材释义详细化
        4.1.3 强化词语练习
    4.2 对于教学的建议
        4.2.1 分阶段教学
        4.2.2 注重延伸与总结
        4.2.3 加强汉泰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期刊论文
    (二) 专著
    (三) 学位论文
附录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绮;;汉语动词重叠的认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6期

2 王玮婧;;试论动词重叠的条件[J];现代交际;2018年07期

3 韩克营;;论动词重叠式使用的条件[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16期

4 刘芳;;谈合肥话中的短时体[J];语文学刊;2013年15期

5 殷晓明;动词重叠语法意义二题[J];语文学刊;2002年02期

6 ;《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研究》简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7 尹百利;;非自主动词重叠的条件和语法意义[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8 李宇凤;;祈使与陈述:动词重叠的差异表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06期

9 杨世朝;;浅议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的几种形式[J];考试周刊;2017年65期

10 陈博聪;;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本留学生动词重叠形式偏误分析[J];北方文学;2017年1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4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崔慜知;基于语言象似性的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芳;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刘芳;长治方言体貌助词及相关助词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8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婉茹;泰国学生“交互动词”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丹;山西应县方言动词重叠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3 陆旭;功能语法视域下的动词重叠式(Vv)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年

4 张榕;汉英视觉动词对比研究及英语母语者习得“看”的偏误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5 徐姗姗;黑龙江方言中的吃类动词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6 美丽(Nurmatova Munisa);汉语动词重叠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

7 张佳怡;汉语“动~叠+看”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8 王艳秋;汉语“VV+A_单”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9 袁晓蓉;布隆迪孔子学院学生动词重叠偏误分析[D];渤海大学;2019年

10 文欣洁;认知视角下汉维视觉动词对比及翻译研究[D];喀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91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91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4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