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松”“紧”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18:58
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在汉语中一直很普遍,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也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以反义词“松”“紧”为研究对象,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考察了其在语义、词法及句法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分析了造成种种不对称的原因。首先,在语义层面上,两者的对称性体现在:“松”“紧”的基本义项均对称,它们有相同的语义延伸路径,语义感情色彩褒贬兼具;其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紧”的义项数量和义项种类比“松”多,“紧”的语义延伸路径和使用范围更广泛。其次,在词法层面上,两者的对称性体现在:“松”“紧”构词数量相当,所构词都以“松”“紧”作为语素位于词首的居多,且都以联合式合成词为主,两者的不对称性体现在:“紧”构词能力更强,“紧”及“紧”所构词使用频率更大,“紧”各义项构词能力更均衡,所构词结构更多样,此外,两者在构词上的不对称还体现在“松”“紧”所构词形式、意义均对称的词极少。再次,在句法层面上,其对称性在于:形容词“松”“紧”做句法成分的能力都强于动词“松”“紧”,其不对称性在于:第一,动词“松”做句法成分的能力要强于“紧”,形容词“紧”做句法成分的频率和受程度词副词修饰的频率要远高于“松”。第二,在跟...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汉语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相关研究
0.2.2 反义词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研究
0.2.3 关于不对称现象原因的研究
0.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0.3.1 研究方法
0.3.2 语料来源
1 “松”“紧”在语义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1.1 “松”“紧”的义项对比
1.2 “松”“紧”语义发展过程对比
1.2.1 “松”的语义演变
1.2.2 “紧”的语义演变
1.2.3 “松”“紧”语义演变的对称与不对称
1.3 小结
2 “松”“紧”在词法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2.1 构词能力对比
2.1.1 构词数量对比
2.1.2 各义项构词能力对比
2.1.3 使用频率对比
2.2 所构词结构对比
2.2.1 “松”所构词结构
2.2.2 “紧”所构词结构
2.2.3 “松”“紧”所构词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
2.3 构词分布对比
2.3.1 形式对称
2.3.1.1 形式对称,意义对称
2.3.1.2 形式对称,意义不对称
2.3.2 形式不对称
2.3.2.1 形式不对称,意义对称
2.3.2.2 形式不对称,意义不对称
2.4 小结
3 “松”“紧”在句法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3.1 “松”“紧”充当句法成分情况
3.1.1 “松”“紧”充当句法成分的对称性
3.1.1.1 做主语
3.1.1.2 做谓语
3.1.1.3 做宾语
3.1.1.4 做定语
3.1.1.5 做状语
3.1.1.6 做补语
3.1.2 “松”“紧”充当句法成分的不对称性
3.1.2.1 做谓语
3.1.2.2 做定语
3.1.2.3 做状语
3.1.2.4 做补语
3.2 “松”“紧”跟程度副词和趋向动词组合情况
3.2.1 受程度副词修饰对比
3.2.2 跟趋向动词组合对比
3.3 “松”“紧”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充当动词情况
3.3.1 “把”字句
3.3.2 “被”字句
3.4 小结
4 “松”“紧”不对称原因
4.1 语言内部原因
4.1.1 语义的影响
4.1.2 惟强态与惟弱态的影响
4.1.3 关联标记的影响
4.2 语言外部原因
4.2.1 心理原因
4.2.2 认知原因
4.2.3 社会应用原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反义形容词“宽/窄”的不对称及其标记模式[J]. 邵琛欣,郭筱雯. 现代语文. 2019(03)
[2]汉语不对称现象类型及其成因的潜显阐释[J]. 赵聪.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3]论单音反义形容词的句法非对应性[J]. 段益民,郑香英.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10)
[4]反义词中语义标记研究再思考[J]. 景晓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07)
[5]反义词标记性动因的多维思考[J]. 罗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12)
[6]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及其成因[J]. 张博.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1)
[7]语义标记和汉语构词的不对称现象[J]. 俞理明. 汉语学习. 2006(06)
[8]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的句法失衡看聚合组合的多元对应[J]. 段益民.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9]略论单音反义形容词的叠合形式[J]. 段益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义素分析略说[J]. 张万有!024001.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01)
硕士论文
[1]作为补语的“紧”及其虚化研究[D]. 武丽伟.上海师范大学 2019
[2]反义对“生—熟”的对称性情况研究[D]. 米静妍.华中师范大学 2018
[3]“冷”“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D]. 喻秋莲.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反义形容词“软”、“硬”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研究[D]. 李梦璐.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轻”“重”不对称研究及留学生偏误分析[D]. 杨清梅.福建师范大学 2015
[6]“前”“后”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 冯晴.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远/近”的不对称现象研究[D]. 冯沛.广西师范大学 2014
[8]“前”“后”的不对称性分析[D]. 蒋孝媛.曲阜师范大学 2014
[9]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成对反义动词不对称现象研究[D]. 贺淼.南昌大学 2013
[10]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研究[D]. 李秀香.黑龙江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81359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汉语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相关研究
0.2.2 反义词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研究
0.2.3 关于不对称现象原因的研究
0.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0.3.1 研究方法
0.3.2 语料来源
1 “松”“紧”在语义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1.1 “松”“紧”的义项对比
1.2 “松”“紧”语义发展过程对比
1.2.1 “松”的语义演变
1.2.2 “紧”的语义演变
1.2.3 “松”“紧”语义演变的对称与不对称
1.3 小结
2 “松”“紧”在词法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2.1 构词能力对比
2.1.1 构词数量对比
2.1.2 各义项构词能力对比
2.1.3 使用频率对比
2.2 所构词结构对比
2.2.1 “松”所构词结构
2.2.2 “紧”所构词结构
2.2.3 “松”“紧”所构词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
2.3 构词分布对比
2.3.1 形式对称
2.3.1.1 形式对称,意义对称
2.3.1.2 形式对称,意义不对称
2.3.2 形式不对称
2.3.2.1 形式不对称,意义对称
2.3.2.2 形式不对称,意义不对称
2.4 小结
3 “松”“紧”在句法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3.1 “松”“紧”充当句法成分情况
3.1.1 “松”“紧”充当句法成分的对称性
3.1.1.1 做主语
3.1.1.2 做谓语
3.1.1.3 做宾语
3.1.1.4 做定语
3.1.1.5 做状语
3.1.1.6 做补语
3.1.2 “松”“紧”充当句法成分的不对称性
3.1.2.1 做谓语
3.1.2.2 做定语
3.1.2.3 做状语
3.1.2.4 做补语
3.2 “松”“紧”跟程度副词和趋向动词组合情况
3.2.1 受程度副词修饰对比
3.2.2 跟趋向动词组合对比
3.3 “松”“紧”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充当动词情况
3.3.1 “把”字句
3.3.2 “被”字句
3.4 小结
4 “松”“紧”不对称原因
4.1 语言内部原因
4.1.1 语义的影响
4.1.2 惟强态与惟弱态的影响
4.1.3 关联标记的影响
4.2 语言外部原因
4.2.1 心理原因
4.2.2 认知原因
4.2.3 社会应用原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反义形容词“宽/窄”的不对称及其标记模式[J]. 邵琛欣,郭筱雯. 现代语文. 2019(03)
[2]汉语不对称现象类型及其成因的潜显阐释[J]. 赵聪.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3]论单音反义形容词的句法非对应性[J]. 段益民,郑香英.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10)
[4]反义词中语义标记研究再思考[J]. 景晓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07)
[5]反义词标记性动因的多维思考[J]. 罗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12)
[6]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及其成因[J]. 张博.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1)
[7]语义标记和汉语构词的不对称现象[J]. 俞理明. 汉语学习. 2006(06)
[8]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的句法失衡看聚合组合的多元对应[J]. 段益民.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9]略论单音反义形容词的叠合形式[J]. 段益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义素分析略说[J]. 张万有!024001.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01)
硕士论文
[1]作为补语的“紧”及其虚化研究[D]. 武丽伟.上海师范大学 2019
[2]反义对“生—熟”的对称性情况研究[D]. 米静妍.华中师范大学 2018
[3]“冷”“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D]. 喻秋莲.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反义形容词“软”、“硬”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研究[D]. 李梦璐.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轻”“重”不对称研究及留学生偏误分析[D]. 杨清梅.福建师范大学 2015
[6]“前”“后”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 冯晴.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远/近”的不对称现象研究[D]. 冯沛.广西师范大学 2014
[8]“前”“后”的不对称性分析[D]. 蒋孝媛.曲阜师范大学 2014
[9]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成对反义动词不对称现象研究[D]. 贺淼.南昌大学 2013
[10]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研究[D]. 李秀香.黑龙江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81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98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