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正反一体”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0 00:33
矛盾具有普遍性,语言中也不例外。汉语中,像词语“上下”的两个语素义之间,短语“真实的谎言”的两个语词义之间,甚至像“借”具有“借入”和“借出”两个义项之间,都是相反的,但是却能共存于汉语的同一个语言单位(词语、短语和句子)中。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汉语中存在的“正反一体”现象。“正反一体”是在同一个汉语语言单位(词语、短语和句子)内,由意义上相对或相反的两个义项、两个语素或两个词语的聚合或组合所构成的语言现象。无论是词、短语还是句子,这些语言单位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具有统一整体性的语言单位的外部却有着明显的矛盾现象。这些“正反一体”的矛盾现象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每一类表现形式又有哪些类型,如何消解“正反一体”现象中的“正反”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是文章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正反一体”的研究,多是就某一个现象,例如反训、反语或反义复合词等进行纵深探讨,是此现象的局部研究,也就是说近年来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微观的个体的研究上。对宏观的整体的探讨尚未涉及,这是“正反”组合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文章所探讨的“正反一体”现象,不仅继续研究局部现象,而且尝试从整体上探讨这类...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正反一体"现象的研究现状
1.1 "正反一体"现象的基本界定
1.2 "正反一体"现象研究概述
1.2.1 正反义同词研究
1.2.1.1 正反义同词的争议
1.2.1.2 正反义同词的类型
1.2.1.3 正反义同词的成因
1.2.1.4 正反义同词的解释理论
1.2.1.5 正反义同词研究中的不足
1.2.2 正反语素同词研究
1.2.2.1 反义复合词的研究
1.2.2.2 反义复合词研究的不足
1.2.3 正反义同句研究
1.2.3.1 正反义同句的分类
1.2.3.2 正反义同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4 正反词语组合研究
1.2.4.1 矛盾修辞格的界定
1.2.4.2 关于矛盾修辞格的分类
1.2.4.3 矛盾辞格的语义研究
1.2.4.4 矛盾辞格研究的不足
1.2.4.5 舛互研究
1.2.4.6 舛互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范围及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词类的"正反一体"现象
2.1 聚合层"正反一体"现象:正反义同词
2.1.1 正反义同词的类型
2.1.1.1 正反同词、施授同词和美恶同词
2.1.1.2 内含同词、引申同词和假借同词
2.1.2 正反义位的选择
2.2 组合层"正反一体"现象:正反语素同词
2.2.1 正反语素同词的类型
2.2.1.1 极性对立、互补对立和异向关系
2.2.1.2 累加型、偏义型和指它型
2.2.1.3 正反语素同词组成的四字格
2.2.2 正反语素同词的结构特点
2.2.2.1 语义构成
2.2.2.2 语法关系
2.2.2.3 语用特点
2.2.2.4 正反语素同词的词序理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句类的"正反一体"现象
3.1 聚合层"正反一体"现象:正反义同句
3.1.1 正反义同句的类型
3.1.1.1 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3.1.1.2 直接表达型和附着符号型
3.1.1.3 词语的反义和句子的反义
3.1.1.4 言辞的反讽和场景的反讽
3.1.2 正反义同句中矛盾的共存
3.2 组合层"正反一体"现象:正反词语组合
3.2.1 正反词语组合的类型
3.2.1.1 两字组合与两字以上组合
3.2.1.2 有否定词组合与无否定词组合
3.2.1.3 短语组合与句子组合
3.2.1.4 修辞格
3.2.2 正反词语组合的特点
3.2.2.1 语流义变
3.2.2.2 语义类型
3.2.2.3 整体特点
3.2.3 正反词语组合中矛盾的消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反一体"现象的成因探讨
4.1 语词类"正反一体"现象的成因探析
4.1.1 正反义同词的成因
4.1.1.1 中国文化的对偶思想
4.1.1.2 词语假借
4.1.1.3 词义引申
4.1.1.4 因讹误形成的正反义同词
4.1.1.5 语法原因
4.1.1.6 语音的演变
4.1.1.7 泛指和特指
4.1.2 正反语素同词的成因
4.1.2.1 词语的双音节化
4.1.2.2 辩证和谐的思想文化
4.1.2.3 语用实效
4.1.3 语词类"正反一体"现象的整体认识
4.1.3.1 阴阳耦合与和谐对立的思想文化
4.1.3.2 相异性联想的认知方式
4.1.3.3 语言系统论
4.1.3.4 本章小结
4.2 语句类"正反一体"现象的成因探析
4.2.1 反语使用的原因
4.2.2 正反词语组合的成因
4.2.2.1 客观世界矛盾的普遍性
4.2.2.2 主观世界矛盾的复杂性
4.2.2.3 "逆向"的思维方式
4.2.2.4 语用效果
4.2.3 语句类"正反一体"现象的整体认识
4.2.3.1 语义凸显
4.2.3.2 言语整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研究的结论及前景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话语标记的重新认识[J]. 李心释,姜永琢. 汉语学习. 2008(06)
[2]反义连文词语初探[J]. 兰玉英.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3)
[3]反训例说[J]. 张济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8(02)
[4]谈“臭”的音义变化[J]. 杨润陆. 语文建设. 1996(08)
[5]共时平面上的反义同词[J]. 杨明. 山东外语教学. 1995(04)
[6]“落英”的真义是什么[J]. 黄武强. 广西师院学报. 1995(03)
[7]反训成因论[J]. 段家旺. 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1994(01)
[8]试论反训中的辩证法[J]. 罗少卿.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2)
[9]汉语义位演变中扩大缩小转移的模式[J]. 贾彦德. 语文研究. 1990(03)
[10]反义词划界浅探[J]. 广达,林玉. 阴山学刊. 1990(02)
硕士论文
[1]反义语素合成词研究[D]. 王冠.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反义相成词探究[D]. 郭奕晶.山东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007893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正反一体"现象的研究现状
1.1 "正反一体"现象的基本界定
1.2 "正反一体"现象研究概述
1.2.1 正反义同词研究
1.2.1.1 正反义同词的争议
1.2.1.2 正反义同词的类型
1.2.1.3 正反义同词的成因
1.2.1.4 正反义同词的解释理论
1.2.1.5 正反义同词研究中的不足
1.2.2 正反语素同词研究
1.2.2.1 反义复合词的研究
1.2.2.2 反义复合词研究的不足
1.2.3 正反义同句研究
1.2.3.1 正反义同句的分类
1.2.3.2 正反义同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4 正反词语组合研究
1.2.4.1 矛盾修辞格的界定
1.2.4.2 关于矛盾修辞格的分类
1.2.4.3 矛盾辞格的语义研究
1.2.4.4 矛盾辞格研究的不足
1.2.4.5 舛互研究
1.2.4.6 舛互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范围及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词类的"正反一体"现象
2.1 聚合层"正反一体"现象:正反义同词
2.1.1 正反义同词的类型
2.1.1.1 正反同词、施授同词和美恶同词
2.1.1.2 内含同词、引申同词和假借同词
2.1.2 正反义位的选择
2.2 组合层"正反一体"现象:正反语素同词
2.2.1 正反语素同词的类型
2.2.1.1 极性对立、互补对立和异向关系
2.2.1.2 累加型、偏义型和指它型
2.2.1.3 正反语素同词组成的四字格
2.2.2 正反语素同词的结构特点
2.2.2.1 语义构成
2.2.2.2 语法关系
2.2.2.3 语用特点
2.2.2.4 正反语素同词的词序理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句类的"正反一体"现象
3.1 聚合层"正反一体"现象:正反义同句
3.1.1 正反义同句的类型
3.1.1.1 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3.1.1.2 直接表达型和附着符号型
3.1.1.3 词语的反义和句子的反义
3.1.1.4 言辞的反讽和场景的反讽
3.1.2 正反义同句中矛盾的共存
3.2 组合层"正反一体"现象:正反词语组合
3.2.1 正反词语组合的类型
3.2.1.1 两字组合与两字以上组合
3.2.1.2 有否定词组合与无否定词组合
3.2.1.3 短语组合与句子组合
3.2.1.4 修辞格
3.2.2 正反词语组合的特点
3.2.2.1 语流义变
3.2.2.2 语义类型
3.2.2.3 整体特点
3.2.3 正反词语组合中矛盾的消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反一体"现象的成因探讨
4.1 语词类"正反一体"现象的成因探析
4.1.1 正反义同词的成因
4.1.1.1 中国文化的对偶思想
4.1.1.2 词语假借
4.1.1.3 词义引申
4.1.1.4 因讹误形成的正反义同词
4.1.1.5 语法原因
4.1.1.6 语音的演变
4.1.1.7 泛指和特指
4.1.2 正反语素同词的成因
4.1.2.1 词语的双音节化
4.1.2.2 辩证和谐的思想文化
4.1.2.3 语用实效
4.1.3 语词类"正反一体"现象的整体认识
4.1.3.1 阴阳耦合与和谐对立的思想文化
4.1.3.2 相异性联想的认知方式
4.1.3.3 语言系统论
4.1.3.4 本章小结
4.2 语句类"正反一体"现象的成因探析
4.2.1 反语使用的原因
4.2.2 正反词语组合的成因
4.2.2.1 客观世界矛盾的普遍性
4.2.2.2 主观世界矛盾的复杂性
4.2.2.3 "逆向"的思维方式
4.2.2.4 语用效果
4.2.3 语句类"正反一体"现象的整体认识
4.2.3.1 语义凸显
4.2.3.2 言语整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研究的结论及前景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话语标记的重新认识[J]. 李心释,姜永琢. 汉语学习. 2008(06)
[2]反义连文词语初探[J]. 兰玉英.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3)
[3]反训例说[J]. 张济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8(02)
[4]谈“臭”的音义变化[J]. 杨润陆. 语文建设. 1996(08)
[5]共时平面上的反义同词[J]. 杨明. 山东外语教学. 1995(04)
[6]“落英”的真义是什么[J]. 黄武强. 广西师院学报. 1995(03)
[7]反训成因论[J]. 段家旺. 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1994(01)
[8]试论反训中的辩证法[J]. 罗少卿.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2)
[9]汉语义位演变中扩大缩小转移的模式[J]. 贾彦德. 语文研究. 1990(03)
[10]反义词划界浅探[J]. 广达,林玉. 阴山学刊. 1990(02)
硕士论文
[1]反义语素合成词研究[D]. 王冠.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反义相成词探究[D]. 郭奕晶.山东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007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0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