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藏—汉双语者的抽象词语义表征及脑机制

发布时间:2021-02-08 05:07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双语或多语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双语者所掌握的两种或多种语言在头脑中的是如何存储的?到目前为止,研究者普遍认为,双语者的词汇独立存储,语义共同存储。但是以上研究结果主要从具体词汇的角度出发,很少涉及到抽象词。本研究对双语者抽象词的表征及其脑激活机制进行考察,进而深入系统地了解双语者的抽象词表征。同时,考察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对双语者抽象词表征的影响,并试图通过fNIRS技术揭示双语者抽象词脑激活机制。研究选取藏-汉双语者为被试,并依据藏语和汉语熟练程度自评结果以及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自评结果将被试分为第二语言熟练的藏-汉双语者和不熟练藏-汉双语者。首先通过3个实验从不同角度考察藏-汉双语者的抽象词语义表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考察藏-汉双语者完成抽象词语义判断时的脑区激活情况。整个研究主要以具身认知理论和语义分布表征模型等为理论依据,从双语者两种语言抽象词的隐喻一致性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基于隐喻一致性视角考察双语者第二语言的抽象词语义表征时,首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该抽象词是否具有具身性,二是该抽象词是...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藏—汉双语者的抽象词语义表征及脑机制


实验1a实验流程图

实验流程,目标词,学习阶段


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后,进入学习阶段。该阶段首先屏幕中央呈现红色“+”注视点 300ms,随后在屏幕中央随机呈现目标词,有藏语和语词汇共 16 个,道德词和不道德词各半,并加入等量的填充词。因此,学习阶段有个试次,目标词字体为白色,大小 40 磅,背景为黑色。要求被试对目标词做出道德不道德的判断并尽快做出按键反应,道德词按“1”键,不道德词按“0”键,填充词做按键反应。如果被试在 2s 内未反应,刺激会自动消失,随后进入下一次实验,学阶段每次反应都会有“正确”和“错误”的提示,学习阶段结束后经短暂休息进入测阶段,任务和测试阶段相同,目标词均为藏语,包含全部实验材料,并加入等量填充所以,测试阶段共有 64 个试次。每次反应后没有正误提示,按键任务在被试间进行平衡。计算机通过 E-prime 程序自动记录被试在实验中目标词的按键反应时间和反应果的正误,记录时间的单位为 ms,误差为±1ms。

实验流程


误差为±1ms。图 3 实验 2a 实验流程图3.2.1.3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对结果进行统计时,被试练习阶段数据和正式实验阶段填充词的数据不作分析,只对正式实验阶段辈分亲属词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之前,先删除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共删除 3 名被试(熟练被试 2 名,不熟练被试 1 名)的数据,然后删除反应时在 2.5 个标准差之外的极端数据,共删除了总数据的 2.1%。采用 SPSS 22 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参照以往的研究,数据分析时要以被试为随机变量进行被试分析(F1),还要以实验材料为随机变量作项目分析(F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抽象概念语义表征的认知神经基础研究[J]. 王晓莎,毕彦超.  生理学报. 2019(01)
[2]浅析藏汉亲属称谓的分类及特点[J]. 索太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04)
[3]容器隐喻、差序格局与民族心理[J]. 张积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5)
[4]具身理论分歧:概念隐喻与知觉符号观[J]. 李子健,张积家,乔艳阳.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8(02)
[5]隐喻映射的反向作用:重量感—亲属词重要性隐喻的ERP研究[J]. 李子健,张积家,乔艳阳.  心理研究. 2018(01)
[6]语义表征双语共享性新解[J]. 李德高.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7]不同二语水平双语者对权力词的具身认知加工及表征差异研究[J]. 王倩.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06)
[8]道德具身认知的理论研究[J]. 方溦,葛列众,甘甜.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6)
[9]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综述[J]. 熊春海.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8)
[10]汉语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方式:来自fNIRS的证据[J]. 章鹏,张琪涵,彭国慧,宋星,白学军.  心理科学. 2016(04)

博士论文
[1]中英双语者词汇表征与加工的脑机制研究[D]. 丁国盛.北京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23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23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5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