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钟》助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6 07:33
《清夜钟》是刊行于明代末期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语言主要为白话,其语言基本反映出明末清初时期的汉语概貌,在近代汉语史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目前尚无人对该书助词进行系统地研究。本文全面地考察了《清夜钟》的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表数助词、比况助词、以及语气助词。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介绍了《清夜钟》一书在汉语史上的语言研究价值、助词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写作方法及所依据的版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表数助词、语气助词等五大类助词的每一个成员进行了详尽的数量统计分析和语法功能描写。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以期揭示出《清夜钟》助词系统的基本面貌。与现代汉语助词系统和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相比,《清夜钟》一书所反映的明代末期的汉语助词系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一些助词的语法功能产生些许变化,其功能在逐渐整合归并,至现代某些助词已消失,其语法功能转移到其他更为常见、使用更加广泛的助词上。二是每类助词所包含的助词数量有所变化,助词的数量从中古时期至现代变得越来越少。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清夜钟》及其研究概况
0.1.1 《清夜钟》及其语言研究价值
0.1.2 《清夜钟》研究现状
0.2 《清夜钟》助词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0.2.1 《清夜钟》助词研究的意义
0.2.2 《清夜钟》助词研究的方法
0.3 本文近代汉语助词的分类
第一章 结构助词
1.1 的
1.1.1 关于结构助词“的”
1.1.2 《清夜钟》里的结构助词“的”
1.1.3 动态助词“的”
1.1.4 地
1.2 得
1.2.1 关于结构助词“得”
1.2.2 《清夜钟》里的结构助词“得”
1.3 之
1.4 箇
1.4.1 关于助词“箇”
1.4.2 《清夜钟》里的“箇”
1.5 者
第二章 动态助词
2.1 了
2.1.1 关于助词“了”
2.1.2 《清夜钟》里的动态助词“了”
2.2 着
2.2.1 关于助词“着”
2.2.2 《清夜钟》里的“着”
2.3 过
2.3.1 关于助词“过”
2.3.2 《清夜钟》里的动态助词“过”
2.4 将
2.4.1 关于助词“将”
2.4.2 《清夜钟》里的动态助词“将”
2.5 得
2.5.1 关于动态助词“得”
2.5.2 《清夜钟》里的动态助词“得”
第三章 比况助词
3.1 似、也似
3.2 般、一般
3.3 一出
3.4 样
第四章 表数助词
4.1 等
4.2 来
4.2.1 关于表数助词“来”
4.2.2 《清夜钟》里的表数助词“来”
4.3 的
4.4 内外
第五章 语气助词
5.1 了
5.1.1 关于语气助词“了”
5.1.2 《清夜钟》里的语气助词“了”
5.2 的
5.3 麽
5.4 罷
5.5 而已、罷了
5.5.1 而已
5.5.2 罷了
5.6 也罷、也好
5.6.1 也好
5.6.2 也罷
5.7 哩、呢
5.7.1 关于“哩、呢”
5.7.2 《清夜钟》里的语气助词“哩、呢”
5.8 也、矣、哉、耳、焉、兮、爾
5.8.1 也
5.8.2 矣
5.8.3 哉
5.8.4 耳
5.8.5 焉
5.8.6 兮
5.8.7 爾
5.9 来、来得
5.9.1 关于语气助词“来”
5.9.2 《清夜钟》里的语气助词“来、来得”
5.10 休、不成
5.11 呵、呀
5.11.1 呵
5.11.2 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气助词“也好”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功能[J]. 雷冬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2]语气助词“也罢”的功能及语法化过程[J]. 雷冬平,胡丽珍. 北方论丛. 2008(04)
[3]《清夜钟》作者补证[J]. 李小龙. 明清小说研究. 2008(01)
[4]《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J]. 姜岚.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10)
[5]“动词+个+补语”结构略论[J]. 朱玉宾.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7(02)
[6]《清夜钟》作者非陆云龙考[J]. 顾克勇,蔚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7]《型世言》中的比况助词考察[J]. 陈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6)
[8]比况结构中的“样”字结构[J]. 吴仲华.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9]助词“般”在比况结构中的相关格式[J]. 吴仲华.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10]“者”字语法功能的历史演变[J]. 朱英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博士论文
[1]《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 岳立静.北京语言大学 2006
[2]《祖堂集》助词研究[D]. 温振兴.上海师范大学 2006
[3]陆云龙、陆人龙兄弟文学研究[D]. 顾克勇.浙江大学 2004
[4]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 龙国富.湖南师范大学 2003
[5]型世言研究[D]. 胡莲玉.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三言”动态助词研究[D]. 李长丽.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儿女英雄传》助词计量研究[D]. 郑秋娟.苏州大学 2009
[3]早期汉译佛典语气助词研究[D]. 王德杰.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儿女英雄传》动态助词研究[D]. 李守江.山东师范大学 2008
[5]《五灯会元》动态助词研究[D]. 邹仁.福建师范大学 2008
[6]《琵琶记》助词研究[D]. 潘福刚.曲阜师范大学 2008
[7]《水浒传》助词计量研究[D]. 王华.苏州大学 2007
[8]宋代助词研究[D]. 王丽娟.四川大学 2007
[9]《朴通事谚解》助词研究[D]. 付开平.华中科技大学 2006
[10]《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D]. 董志光.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52268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清夜钟》及其研究概况
0.1.1 《清夜钟》及其语言研究价值
0.1.2 《清夜钟》研究现状
0.2 《清夜钟》助词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0.2.1 《清夜钟》助词研究的意义
0.2.2 《清夜钟》助词研究的方法
0.3 本文近代汉语助词的分类
第一章 结构助词
1.1 的
1.1.1 关于结构助词“的”
1.1.2 《清夜钟》里的结构助词“的”
1.1.3 动态助词“的”
1.1.4 地
1.2 得
1.2.1 关于结构助词“得”
1.2.2 《清夜钟》里的结构助词“得”
1.3 之
1.4 箇
1.4.1 关于助词“箇”
1.4.2 《清夜钟》里的“箇”
1.5 者
第二章 动态助词
2.1 了
2.1.1 关于助词“了”
2.1.2 《清夜钟》里的动态助词“了”
2.2 着
2.2.1 关于助词“着”
2.2.2 《清夜钟》里的“着”
2.3 过
2.3.1 关于助词“过”
2.3.2 《清夜钟》里的动态助词“过”
2.4 将
2.4.1 关于助词“将”
2.4.2 《清夜钟》里的动态助词“将”
2.5 得
2.5.1 关于动态助词“得”
2.5.2 《清夜钟》里的动态助词“得”
第三章 比况助词
3.1 似、也似
3.2 般、一般
3.3 一出
3.4 样
第四章 表数助词
4.1 等
4.2 来
4.2.1 关于表数助词“来”
4.2.2 《清夜钟》里的表数助词“来”
4.3 的
4.4 内外
第五章 语气助词
5.1 了
5.1.1 关于语气助词“了”
5.1.2 《清夜钟》里的语气助词“了”
5.2 的
5.3 麽
5.4 罷
5.5 而已、罷了
5.5.1 而已
5.5.2 罷了
5.6 也罷、也好
5.6.1 也好
5.6.2 也罷
5.7 哩、呢
5.7.1 关于“哩、呢”
5.7.2 《清夜钟》里的语气助词“哩、呢”
5.8 也、矣、哉、耳、焉、兮、爾
5.8.1 也
5.8.2 矣
5.8.3 哉
5.8.4 耳
5.8.5 焉
5.8.6 兮
5.8.7 爾
5.9 来、来得
5.9.1 关于语气助词“来”
5.9.2 《清夜钟》里的语气助词“来、来得”
5.10 休、不成
5.11 呵、呀
5.11.1 呵
5.11.2 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气助词“也好”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功能[J]. 雷冬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2]语气助词“也罢”的功能及语法化过程[J]. 雷冬平,胡丽珍. 北方论丛. 2008(04)
[3]《清夜钟》作者补证[J]. 李小龙. 明清小说研究. 2008(01)
[4]《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J]. 姜岚.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10)
[5]“动词+个+补语”结构略论[J]. 朱玉宾.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7(02)
[6]《清夜钟》作者非陆云龙考[J]. 顾克勇,蔚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7]《型世言》中的比况助词考察[J]. 陈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6)
[8]比况结构中的“样”字结构[J]. 吴仲华.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9]助词“般”在比况结构中的相关格式[J]. 吴仲华.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10]“者”字语法功能的历史演变[J]. 朱英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博士论文
[1]《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 岳立静.北京语言大学 2006
[2]《祖堂集》助词研究[D]. 温振兴.上海师范大学 2006
[3]陆云龙、陆人龙兄弟文学研究[D]. 顾克勇.浙江大学 2004
[4]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 龙国富.湖南师范大学 2003
[5]型世言研究[D]. 胡莲玉.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三言”动态助词研究[D]. 李长丽.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儿女英雄传》助词计量研究[D]. 郑秋娟.苏州大学 2009
[3]早期汉译佛典语气助词研究[D]. 王德杰.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儿女英雄传》动态助词研究[D]. 李守江.山东师范大学 2008
[5]《五灯会元》动态助词研究[D]. 邹仁.福建师范大学 2008
[6]《琵琶记》助词研究[D]. 潘福刚.曲阜师范大学 2008
[7]《水浒传》助词计量研究[D]. 王华.苏州大学 2007
[8]宋代助词研究[D]. 王丽娟.四川大学 2007
[9]《朴通事谚解》助词研究[D]. 付开平.华中科技大学 2006
[10]《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D]. 董志光.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52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5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