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数学建模视阈下的认知隐喻、转喻层面关系探赜

发布时间:2021-03-04 16:49
  自认知语言学诞生以来,学界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等、不平衡特点。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萌发、提出并展开的。本研究的对象是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与转喻层面关系问题,且本研究最终目的是深入探讨与之密切关联的两个核心问题,即:1)同为人类认知基本方式的隐喻和转喻孰更为基本?2)二者之间的连续体关系与相互作用关系如何?本研究在方法论上最大的特色是将自然科学之研究方法与精神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相结合。具体而言,主要采用三种方法。1)数学建模法;2)观察实验法;3)多语种语料例证法。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有:1)再次提出并从全新角度支持前人学者提出的“转喻比隐喻更为基本”这一学术观点。2)从数理逻辑思维角度对隐喻、转喻进行函数模型构建,并提出概念转喻认知的直线指向性与概念隐喻认知的曲线合成性。3)从意义生成角度提出隐喻和转喻的区分新标准。4)对现有的转喻分类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等价转喻分类。5)通过多语种语料证明概念转喻在人类最基本概念认知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6)通过实验观察,提出在儿童语言能力尚未形成或极度有限的阶段内,概念转喻认知能力比概念隐喻认知能力自然形成的更早,且儿童在概念转喻... 

【文章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学术意义
    1.2 本研究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3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主要框架及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2.2 国内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本研究的哲学基础、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3.1 本研究的哲学基础
    3.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3 方法论
第四章 认知隐喻、转喻层面关系探赜
    4.1 基于数学建模思维下的认知隐喻、转喻模型构建与层面探赜
        4.1.1 认知隐喻、转喻的数学模型构建
        4.1.2 概念隐喻的数学模型构建
        4.1.3 概念整合隐喻的数学模型构建
        4.1.4 转喻的数学模型构建
    4.2 基于儿童认知观察和人类基本词汇概念事实下的隐、转喻数学模型推论求证
        4.2.1 基于儿童认知观察的实验证据
        4.2.2 基于人类语言符号概念的语料证据
    4.3 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的哲学思考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喻计算的“新三段论”[J]. 桂永霞.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01)
[2]基于隐喻机制的中美传统节日名称认知新诠[J]. 孙毅,郭创.  求索. 2015(02)
[3]体验哲学视域下的隐喻和转喻界面研究[J]. 龚鹏程,王文斌.  外语研究. 2014(02)
[4]转喻隐喻机理新论——心智哲学视域下修辞研究之一[J]. 徐盛桓,何爱晶.  外语教学. 2014(01)
[5]当代隐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分类思考[J]. 张松松.  外国语言文学. 2013(03)
[6]再论隐喻的计算解释[J]. 徐盛桓.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04)
[7]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J]. 朱建新,左广明.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05)
[8]多重经验中的身体——试论身体对于杜威哲学的意义[J]. 汪堂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9]概念隐喻研究在神经科学中的新进展——以心理现实性问题为例[J]. 江桂英,李恒.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06)
[10]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J]. 钱冠连.  外语学刊. 2009(04)

硕士论文
[1]英日汉眼、目词汇的隐喻认知对比[D]. 翟鹤.太原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63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63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5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