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8 00:46
词汇是最快、最直接地反映社会变化的语言成分,其中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反映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外来词的产生以社会或文化的接触为前提,因地区不同而会有不同的收容方式,在同一个社会内部也会有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引起的不同态度或使用倾向。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配对变法(matched guise technique)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外来词类型的地域差异、对外来词的语言态度、同义异形外来词的使用情况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开始以来,外来词范围的界定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词汇是语言符号,由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e)两部分构成,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将符号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都有借用成分的词语看做外来词,还将汉语的借词系统分为显性借词和隐性借词的两个次范畴。全音译词和半音译词属于显性借词,即外来词,仿译词和域外汉字词属于隐性借词。为了考察借词的地域差异和时代变化,本研究以16本词典和专著为材料,建立了“汉语借词词库”和“华语各地借词词库”。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借词类型的分布比率因地而异。“汉语借词词库”中的音译词比率超过60%,不过在两...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社会变化、语言接触与外来词
1.1.1 社会变化与外来词
1.1.2 言语社区与外来词
1.1.3 关于术语
1.2 汉语外来词研究概况
1.2.1 文化研究
1.2.2 词源研究
1.2.3 类型研究
1.2.4 统计分析
1.2.5 地区差异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来词范围的界定类型及借词系统
2.1 外来词的界定标准
2.1.1 外来词的定义
2.1.2 词语借用的判断标准
2.1.3 形音义不是语言三要素
2.2 对争论中的几类词语的探讨
2.2.1 纯意译词和描写词
2.2.2 仿译词
2.2.3 域外汉字词
2.2.4 字母词
第三章 外来词类型与借词系统
3.1 借词范畴内部的不均等性
3.1.1 对不均等性的描写
3.1.2 对连续集合的范畴划分
3.2 音译词的范围和种类
3.2.1 字母形式的音译词
3.2.2 全音译词的种类
3.2.3 半音译词的种类
3.3 借词系统和外来词
第四章 地域差异与时代变化
4.1 现代汉语借词的地域差异
4.1.1 语料库数据
4.1.2 全音译词
4.1.3 半音译词
4.1.4 仿译词与汉字词
4.1.5 来源语种分布
4.2 现代汉语借词的时代变化
4.2.1 近代借词和新时期借词
4.2.2 借词类型的生存率
第五章 对外来词的语言态度
5.1 调查方法及实验设计
5.1.1 关于语言态度
5.1.2 测量方法及研究目的
5.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5.1.4 实验设计及实施方法
5.2 数据结果与分析
5.2.1 调查样本的基础统计
5.2.2 数据结果
5.2.3 分析标准及其适用
5.2.4 分析模式
5.3 各地区调查结果
5.3.1 上海和四川
5.3.2 北京和香港
5.4 性别与语言态度
5.4.1 性别与语言
5.4.2 说话者性别与语言态度
5.4.3 听话者性别与语言态度
5.5 年龄、职业与语言态度
5.5.1 年龄与语言态度
5.5.2 职业与语言态度
第六章 同义异形外来词的使用情况调查
6.1 研究目的及问卷设计
6.1.1 研究目的
6.1.2 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6.2 外来词类型与认识率
6.2.1 结果数据
6.2.2 性别与年龄
6.2.3 地区与职业
6.3 各类同义异形外来词使用率的调查结果
6.3.1 认识率和使用率的相关性
6.3.2 年龄、性别与使用率
6.3.3 与报刊使用情况的比较
6.4 不同形式的使用率比较
6.4.1 字母形式和汉字形式的使用率
6.4.2 性别与字母形式使用率
6.4.3 年龄与字母形式使用率
6.4.4 港台形式和大陆形式的使用率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尚:从阶级区分到集体选择[J]. 赫伯特·布鲁默,刘晓琴,马婷婷. 艺术设计研究. 2010(03)
[2]青春女性时尚杂志的语言风格和语用特点初探——以《花溪》、《女友·校园》、《女报·时尚》为例[J]. 周赛颖,林伦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3]《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所见外来词研究[J]. 游汝杰. 中国语文. 2009(03)
[4]汉语外来词翻译中的仿译研究[J]. 金其斌. 中国科技术语. 2007(02)
[5]语言规划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局限性[J]. 左秀兰.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6]略论字母词的定义与定位[J]. 潘雪莲. 科技术语研究. 2006(02)
[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J]. 邵敬敏,石定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8]从“N”看汉语里的另一种字母词[J]. 李敏. 修辞学习. 2006(02)
[9]汉语外来词同义译名现象研究[J]. 李计伟. 语言文字应用. 2005(04)
[10]翻译中的隐和显[J]. 柯飞.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 李彦洁.山东大学 2006
[2]汉语外源词[D]. 钟吉娅.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D]. 李蓓.辽宁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70105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社会变化、语言接触与外来词
1.1.1 社会变化与外来词
1.1.2 言语社区与外来词
1.1.3 关于术语
1.2 汉语外来词研究概况
1.2.1 文化研究
1.2.2 词源研究
1.2.3 类型研究
1.2.4 统计分析
1.2.5 地区差异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来词范围的界定类型及借词系统
2.1 外来词的界定标准
2.1.1 外来词的定义
2.1.2 词语借用的判断标准
2.1.3 形音义不是语言三要素
2.2 对争论中的几类词语的探讨
2.2.1 纯意译词和描写词
2.2.2 仿译词
2.2.3 域外汉字词
2.2.4 字母词
第三章 外来词类型与借词系统
3.1 借词范畴内部的不均等性
3.1.1 对不均等性的描写
3.1.2 对连续集合的范畴划分
3.2 音译词的范围和种类
3.2.1 字母形式的音译词
3.2.2 全音译词的种类
3.2.3 半音译词的种类
3.3 借词系统和外来词
第四章 地域差异与时代变化
4.1 现代汉语借词的地域差异
4.1.1 语料库数据
4.1.2 全音译词
4.1.3 半音译词
4.1.4 仿译词与汉字词
4.1.5 来源语种分布
4.2 现代汉语借词的时代变化
4.2.1 近代借词和新时期借词
4.2.2 借词类型的生存率
第五章 对外来词的语言态度
5.1 调查方法及实验设计
5.1.1 关于语言态度
5.1.2 测量方法及研究目的
5.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5.1.4 实验设计及实施方法
5.2 数据结果与分析
5.2.1 调查样本的基础统计
5.2.2 数据结果
5.2.3 分析标准及其适用
5.2.4 分析模式
5.3 各地区调查结果
5.3.1 上海和四川
5.3.2 北京和香港
5.4 性别与语言态度
5.4.1 性别与语言
5.4.2 说话者性别与语言态度
5.4.3 听话者性别与语言态度
5.5 年龄、职业与语言态度
5.5.1 年龄与语言态度
5.5.2 职业与语言态度
第六章 同义异形外来词的使用情况调查
6.1 研究目的及问卷设计
6.1.1 研究目的
6.1.2 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6.2 外来词类型与认识率
6.2.1 结果数据
6.2.2 性别与年龄
6.2.3 地区与职业
6.3 各类同义异形外来词使用率的调查结果
6.3.1 认识率和使用率的相关性
6.3.2 年龄、性别与使用率
6.3.3 与报刊使用情况的比较
6.4 不同形式的使用率比较
6.4.1 字母形式和汉字形式的使用率
6.4.2 性别与字母形式使用率
6.4.3 年龄与字母形式使用率
6.4.4 港台形式和大陆形式的使用率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尚:从阶级区分到集体选择[J]. 赫伯特·布鲁默,刘晓琴,马婷婷. 艺术设计研究. 2010(03)
[2]青春女性时尚杂志的语言风格和语用特点初探——以《花溪》、《女友·校园》、《女报·时尚》为例[J]. 周赛颖,林伦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3]《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所见外来词研究[J]. 游汝杰. 中国语文. 2009(03)
[4]汉语外来词翻译中的仿译研究[J]. 金其斌. 中国科技术语. 2007(02)
[5]语言规划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局限性[J]. 左秀兰.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6]略论字母词的定义与定位[J]. 潘雪莲. 科技术语研究. 2006(02)
[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J]. 邵敬敏,石定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8]从“N”看汉语里的另一种字母词[J]. 李敏. 修辞学习. 2006(02)
[9]汉语外来词同义译名现象研究[J]. 李计伟. 语言文字应用. 2005(04)
[10]翻译中的隐和显[J]. 柯飞.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 李彦洁.山东大学 2006
[2]汉语外源词[D]. 钟吉娅.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D]. 李蓓.辽宁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7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7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