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俗语中映现的中国传统言语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8 03:44
言语观作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心理的构成要素,既具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共性,同时又在不同民族、种族中有着独特的个性表现和反映。中国传统言语观是中国传统思想、宗教、道德、教育、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并在汉语俗语中得以映现。本文对汉语俗语中映现的中国传统言语观做了如下研究,一是,通过对映现言语得体观的俗语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言语要想服务于人们的交际表达,需要满足于言语者的得体,言语对像的得体以及言语特定场景的得体;二是,分析了言语交际过程中所应用的交际策略,其中包括自保策略、回避策略、直言婉言策略;三是,对汉语俗语中体现“慎言”言语观内容进行了梳理整合,其中包括反映在价值观念、社会评价、言行关系等方面,表现为社会文化规约;反映在言语功能、言语量节制、言语方式方面,表现为语用规约以及在多种语境因素方面的反映和要求,表现为语境规约;四是,考察了汉语俗语中映现的“言行观”,从“言行一体”、“言行一致”、“重行轻言”、“宁言勿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五是,考察了汉语俗语中反映的言语的功能观,分为社会政治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两大方面。其中在言语的社会政治功能中,言语的功能作用涉及到社会、...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界说、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简述
0.3 研究方法与语料
1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言语得体观
1.1 言语相对于言语者本身的得体
1.2 言语相对于言语对象的得体
1.3 言语相对于特定场景的得体
2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言语交际策略
2.1 交际策略的语用基础原则
2.2 汉语俗语中所映现的几种典型的交际策略
2.2.1 自保策略
2.2.2 回避策略
2.2.3 直言、婉言策略
3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慎言观
3.1 社会文化规约
3.1.1 规避祸患
3.1.2 社会评价
3.1.3 言行等关系
3.2 语用文化规约
3.2.1 言语功能
3.2.2 言语量节制
3.2.3 言语方式
3.3 语境规约
3.3.1 言语对象、言语者的身份特征
3.3.2 话题、话语内容
3.3.3 场合、时间、地点方面
4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言行观
4.1 言行一体
4.2 言行一致
4.3 重行轻言
4.4 宁言勿行
5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言语“功能观”
5.1 对言语功能的认识
5.1.1 言语的社会政治功能
5.1.2 言语的人际互动功能
5.2 言语功能的性质
5.2.1 正面功能
5.2.2 负面功能
5.3 言语功能的社会评价
5.3.1 正评价
5.3.2 负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言语“啰嗦”现象的语用认知分析[J]. 王鹏.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2]浅析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 司艳芝.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8)
[3]隐喻+委婉语即语用策略[J]. 方德娟. 才智. 2010(22)
[4]“有德者必有言”——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观[J]. 刘蕾. 名作欣赏. 2010(23)
[5]汉言语风格成因的文化机制[J]. 黎运汉. 毕节学院学报. 2010(06)
[6]从言语者角度看语言的自救策略[J]. 杨晓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7]称赞语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张英慧.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8]作为会话策略的语用模糊浅析[J]. 谭飞. 绥化学院学报. 2010(01)
[9]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探究[J]. 孙媛,徐科.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4)
[10]试论《论语》中孔子的言语观[J]. 刘佳.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本文编号:3070349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界说、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简述
0.3 研究方法与语料
1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言语得体观
1.1 言语相对于言语者本身的得体
1.2 言语相对于言语对象的得体
1.3 言语相对于特定场景的得体
2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言语交际策略
2.1 交际策略的语用基础原则
2.2 汉语俗语中所映现的几种典型的交际策略
2.2.1 自保策略
2.2.2 回避策略
2.2.3 直言、婉言策略
3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慎言观
3.1 社会文化规约
3.1.1 规避祸患
3.1.2 社会评价
3.1.3 言行等关系
3.2 语用文化规约
3.2.1 言语功能
3.2.2 言语量节制
3.2.3 言语方式
3.3 语境规约
3.3.1 言语对象、言语者的身份特征
3.3.2 话题、话语内容
3.3.3 场合、时间、地点方面
4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言行观
4.1 言行一体
4.2 言行一致
4.3 重行轻言
4.4 宁言勿行
5 汉语俗语中映现的言语“功能观”
5.1 对言语功能的认识
5.1.1 言语的社会政治功能
5.1.2 言语的人际互动功能
5.2 言语功能的性质
5.2.1 正面功能
5.2.2 负面功能
5.3 言语功能的社会评价
5.3.1 正评价
5.3.2 负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言语“啰嗦”现象的语用认知分析[J]. 王鹏.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2]浅析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 司艳芝.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8)
[3]隐喻+委婉语即语用策略[J]. 方德娟. 才智. 2010(22)
[4]“有德者必有言”——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观[J]. 刘蕾. 名作欣赏. 2010(23)
[5]汉言语风格成因的文化机制[J]. 黎运汉. 毕节学院学报. 2010(06)
[6]从言语者角度看语言的自救策略[J]. 杨晓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7]称赞语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张英慧.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8]作为会话策略的语用模糊浅析[J]. 谭飞. 绥化学院学报. 2010(01)
[9]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探究[J]. 孙媛,徐科.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4)
[10]试论《论语》中孔子的言语观[J]. 刘佳.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本文编号:3070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70349.html